第一卷 性情篇 第十四章 三色人生(3 / 3)

有些以理性見長的人,會在網上解析人性說,情是病,錢是藥--這未免太極端,情錢虛實互生,兩者更應該是對立統一關係,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多數中國人缺錢的時候,首先想到的還是情的資源,《 2012年度中國創業報告》顯示,在獲得投資的創業者中, 57.55%是靠向個人和親友借錢創業,而不是向專業投資人或機構融資的。

有些人,天生就具有操縱情錢轉換的稟賦,那可是骨子裏的商人意識:

媽媽給上小學的孩子 5元錢,讓他去超市買瓶醬油回來,小家夥買了個鬆軟的小蛋糕送給牙齒不好的爺爺吃,爺爺很開心很感動很幸福,給了小孫子一張 20元鈔票,小孫子再買了 5元醬油交給媽媽,自己剩下 15元。

嗬嗬,這讓太多的人自歎不如啊。

世上的人,高明的賺了人家過分的錢,人家還高興,譬如 LV的包包或者蘋果手機之類,因為煽起了人家的虛妄之情。平庸的沒賺到人家合理的錢,人家還不信你沒賺到錢,譬如商場上很多辛苦的生意人,因為點醒了人家的務實之情。

錢無好壞論多少,大錢做事小錢做人,兩人生意成交,你按合同如期付給人家 100萬,這是做事到位,而若是再附上百千元的一份禮物,好茶好酒,那才是做人到位,長流水。

錢分多少,大錢顯示人的社會能力,小錢則顯示人的性格品質,一個年收入十幾億的富翁,捐了 5億給慈善事業,一個年收入一萬多的,捐了三千元給一個急需救助的窮人,後者給了我們的,是更多的人味兒。兩個大學生都追一美女,美女過生日,張三富裕些,籌備 800元陪美女逛街,花了 600元,李四錢少些,隻有 400元,可一天逛下來,他花光了身上帶的鈔票,誰更讓這個美女感動呢?

怪不得世界各國的鈔票,都喜歡印人頭在上麵,也許就是想說明,錢,本質表達的是人情吧。把錢情完全等同起來的人,甚至錢大於人情的人,也不在少數。

我在溝通類課程的課堂上,曾經對成年人建議過:

為百元而大動肝火者,不可與交友;

為百元而大動幹戈者,不可與交鋒。

傳統人情所謂"久旱逢甘露,他鄉遇故知,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從宋朝流傳至今,要說這四大喜事中,最私密的幸福感大概要數第四喜了,成為新婚人士被旁人恭喜最多的話語。可現實中的洞房花燭夜,對於早已非常熟識的新婚伉儷,神聖感、神秘感、新鮮感、好奇心當然幾乎都沒了,那麼,鬧完洞房,大多數的新人關上房門後,在幹嗎呢?

--數錢。

對,隻有數錢才最來精神。

瞬間,那麼多以萬億計的細菌汙染了戴著"一顆永流傳"的鑽戒、剛剛演示過"攜子之手與子偕老"的手,也許還有全新的床被,或許還有全新的情緒。

首先,與喜宴等的婚禮開銷是否收支相抵?

其次,親戚、同事、朋友誰更大方?男女方哪家來賓更大方?

再次,哪些禮金、人情是很快要還的?那張三雖然出了份兒千元紅包,可他半年後就要結婚;這李四才出了五百,可他老婆下個月就要生了,少不得要多還,哼,缺德!

賺多少?虧多少?還要倒欠多少?

還有,還有……最後的糾結,誰管這賬?

大凡正式的體麵的婚禮,在宴會廳外醒目的"男方承情處""女方承情處",迎賓台上放驗鈔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這一個轟轟烈烈大喜之日裏的各種親情、友情、交情、愛情,都多多少少地以錢的最後表演,為決定性的一票。

幸好,這充其量是世俗婚禮中的多數,而不是全部,這不是婚姻的全部,更不是人心深處的愛情。

前兩天看央視法製節目,一個高難度的殺人案件偵破,幾番山窮水複後,意外線索居然是婚禮上的禮金簽名簿,匪夷所思啊。

一般來說,人們把世上的事情分為好事和壞事,人要做事就要付出勞動,有錢能使鬼推磨,所以給一些人的錢越多,就越能讓人幹壞事,那些造就了全球金融危機的華爾街"金領"們,都拿著地球上最高的薪酬、獎金、分紅,卻在讓一個接一個的國家瀕臨破產。泡沫經濟的泡沫越大,金融業的獎金才越高。

更常見的現象則是,生產香煙、製造武器的人,一定比生產豆腐、製造梳子的人工資高,那些運送白酒的人,當然也比運送蔬菜的人收入高得多,讓無數青少年家庭崩潰的網絡遊戲產業,更是暴利驚人。

相反的,至於那些義工、誌願者們,做了無數的好事、善事,社會並沒給他們一點兒錢,因為他們不是為了錢,而是為了心靈的滋養,為了讓自己給予自己最美的愛。

給錢多幹壞事,不給錢幹好事,話說到這裏,似乎這錢,並不能讓人心變得好起來。

可能因為近兩百年來的苦難與窮困太過深重,難免把金錢看得太重,相關調查顯示,中國人當中,認為越有錢就越幸福的,要比美國、歐洲國家的百姓高出兩三倍多,而和日本較接近甚至略高。於是我們可以樂觀地設想,興許幾十年後,這樣的世風會清淡些。

金錢如同衣服,人當然不可以沒有衣服,沒有衣服受寒,也會被有衣服的人歧視。衣服可以很合體、很得體、很美體,衣服可以讓很多人看起來像人一樣,可畢竟隻是衣服。

--裏麵裹的是不是有情之人呢?

原本沒打算寫這個題目的,可蛇年春節,有人聽說我要寫人情這書,大聲嚷嚷:那一定要專門寫錢,沒錢哪來的感情啊!

於是打著膽子寫下這個題目,好幾個晚上幹坐著,懵著,不知道咋寫。於是,更想寫些了,嗬嗬啊,這大概也是人之常情吧。人是社會動物,馬克思說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以交換滿足需求,因交而生情、生事,生樂悲,所以把此篇作為的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