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來自創造,綠色是創造的象征,但創新的價值總是要由社會多數人來評價和認可,在人的特色發展階段,自己的價值判斷標準依然是外界的。
成長是綠色,所以人生的第二色,是創造,是綠色。
三、紅色:本色做自己紅色是真情。
眾多的角色擔當讓我們享受外人的欽佩擁戴,也會讓我們在忙碌中忘記自己,忘記真實的自己,忘記靈魂最深處的自己。
如果有偶爾的一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那是自問"我到底是誰"的困惑,是意義的失落,是成功後的悵然。
經過時光的洗禮,經過酸甜苦辣鹹的滋味,經過讀萬卷書,經過行萬裏路,經過閱人無數,一個又一個的人一樁又一樁的事雖然匆匆而過,但卻如一麵麵的鏡子,無數次讓我們看到自己的樣子和自己的心,也許某個時候,我們停下來,反省自己,問自己的心:
我是誰?
我在做什麼?我該做什麼?我向往做什麼?
為什麼有人放棄王位去苦修?
為什麼有人不要江山而要一個離過婚的女人?
為什麼有人當官前途無量之時,突然辭職下海經商,或者買下一座荒山務農?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到"做我想",沒有充分的體驗與思考,或許還少不了一"菩提"的點化,或許還少不了那一瞬間的悟省……有些幾十年一遇,有些可能直到日暮西山之時方恍然大悟,仍未為晚也。
即使某人長期為了某一來之不易的角色而一忍再忍,卻終於會有忍無可忍的一刻,或爆發或死亡,那是真實的自己戰勝了虛偽的自己,是靈魂控製的自己戰勝了外界控製的自己,所謂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那個魔,才是最深處的自己。
最初,我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後來,漸漸地我們知道了不知道,再後來,我們終於知道我們知道了,不過,還有更玄妙的是:不知道知道……人到了終於開始反省自己、尋覓自我的時候,積累也不少了,年齡也不小了,孩子也不靠了,此時的自己,大可以"不等、不省、不管"的三不原則生活了。世事無常,想做的事情,不再等,為的是真的動不了之時不後悔;該花的錢財,不再省,為的是無關的是非不再管,為的是給別人更多的自由與發展,尤其是對子女的事情,對工作的事情。三不之後,是不忘自己。
人情,可以簡單地劃分為兩大類型:先天之情與後天之情。前者,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情感需求,那是先天骨裏;後者,是人通過與其他人的接觸而產生的,從感知到意識層麵的情感需求,那是後天的。比較這兩種人情,我們會發現:前者更像是本能,心靈激發,情之所使;後者,更是同一群人共有的心智模式,一種思維的慣性。人的年齡越大,往往越會被後者所影響,或抑製,或強化,或修正。
但是,有時候,前者會被掩埋得很深很深,但往往會在關鍵的某個時刻,壓倒後者,一反常態,讓人們驚呼:他怎麼會這樣?!
甚至那時候,他自己都忘記了自己的身份、角色。
好比一些電影裏、電視劇裏,戲劇衝突的高潮,總是某個角色的出人意料的表現,而反思前麵鋪墊情節的一些細節,似乎又合乎情理之中。
這個"情理",大概就是那個人的"先天人情"吧。
中國人情裏有句大白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其關鍵訣竅在於正確識別麵前的這個對象,此刻在這個問題上是人還是鬼。那麼,什麼事情能讓這個人變成鬼,什麼情境又能讓這個鬼變成人,其實就是這個人的先天人情和後天人情之間相互抗衡的結果表現。
後者緣起於經曆,有了曾經的事,生出心智中的情,就有了現在的信念,也就有了明天的結果。
人生三色,有行有戒。
角色的藍色,要克服的是"懶"字,心賴,能賴一分鍾是一分鍾。特色的綠色,要克服的是"忙"字,心亡,忘記自己究竟是誰了。本色的紅色,要做到的是"悟"字,心吾,發現和實現真正的自己。
閱人而成人。閱人無數仍然有愛,不枉一生。
錢張三上街買筆理發,在文具店看中一支 20元的水筆,去理發店要理平頭 20元那檔。他想要省點錢,會有兩種選擇:如果他買筆沒還價,理發時卻和師傅軟磨硬泡隻花了 15元,一共花了 35元;或者他買筆和老板磨破嘴皮還價到 15元成交,卻沒和理發師還價,也是花了 35元。
水筆降價老板不高興但筆沒變,得到的是百分之百;理發降價師傅不高興,雖然他也給你理了,但得到的服務卻定是打折扣了,而如果主動加錢,給他 22元的話,他會好心情,就能得到他的超值服務。
顯然後一種選擇更加高明。筆是物無情,也不會因為錢的多少而變化,與錢產生關聯的隻是物之擁有者的人,人的情感會因錢的多少而變化,很難例外。
說人情,不能不說錢。
人為生存而交換,交換之道,道生一,一生二,交換本來隻有雙方,可雙方之間,還必須有個第三者作為雙方欲求的代表者,那就是錢了,這樣就有了三生萬物。錢,這個人造出來的東西,還真的神奇,既讓人發現自己和別人,更讓人發現自己和別人的異化。
古今中外,錢,都是人性和人情最有效的試金石,無論某人嘴上說什麼,文章寫什麼,用錢一試,很少有不露真性真相的,當然數量就因人而異了。這世上不少的所謂社會科學、人文科學、技術科學、管理科學等,都是研究和指導如何把人的感情轉化為利益的,所謂品牌營銷學,隻能算初級的那種。
一般來說,情錢如陰陽轉化,人在情重時往往不知道錢的作用,如少年時代,會不信錢、選擇情,陽盛陰衰;而當人在情被磨蝕輕淡時往往迷信錢的作用,如成年以後,會不信情、選擇錢,陰盛陽衰;抑或再用錢,去買些應景平心的情,彌補彌補。
人與人交往,在沒交情的人之間建立情分,要看用錢的程度,在有交情的人之間維持情分,那要看用心的程度。官場、職場與商場,太多的人過得了錢關,因過不了情關,終究落馬。而中國人之間,能在或親或友的人跟前隨意談錢的,恐怕少之又少,因為其結果總是要麼傷錢,要麼傷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