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七章 情壽(2 / 2)

孔孟兩位聖人,是大文人,在兩千多年前那樣簡陋的物質條件下,也能有 73歲和 84歲的高壽,他們二位是何等的情感豐富,悲天憫人,傾情施愛,知其不可而為之。正是真誠滿溢的情感,激發出了他們每一個生命因子的最大潛能,蓬勃激蕩。

多情,多的是人之情,人生的冷暖和短長,根本上取決於我們心靈的溫度、豐沛的情感,滋潤我們的生命力。在講"領導者心智模式和總裁思維"課程時,我會經常向學員們提出一係列問題:在過去的一年裏,你有沒有--感動過至少三次?憤怒過至少三次?欣慰過至少三次?喝醉過至少一次?幫助過無關的人至少一次?看望重症的病人至少一次?參加別人的葬禮至少一次?如果有,我會請他們回味,思考尋求感悟,分享看到共鳴;如果沒有,那我就會建議他們在此後的一年裏,至少要求自己去感受、去經曆,在觀察和體味中,發現自己的同情心、同理心,發現自己心靈溫度的變化,發現自己看待世界和自我的角度的變化……發現自己和世界的一體性。

享壽 95的大哲學家、清華大學文學院長馮友蘭先生(1895-1990年)說:風流是一種所謂的人格美,真正風流的人,有情而無我,他的情與萬物的情有一種共鳴。他對於萬物,都有一種深厚的同情。

這才是真正的文人,真正的人性情懷,讓我們的眼前浮現出陶淵明和嵇康,浮現出"建安七子""竹林七賢""竹溪六逸""揚州八怪",讓我們腦海中吹拂起"魏晉風骨"的清風逸情,蕩滌各樣的俗霧豔霾濁氣,讓自然造化之人天真情性豁然而爽。

文學是人類情感的符號,是人情的生動活化教材,也是點燃人情和人性的火星,在人心中熊熊燃燒,讓人的生命更加鮮豔、更加美好。

西漢大儒楊雄所撰《法言》裏說儒家"通天地人",於是那些呼喊"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訴說"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人,是與世間萬物之情相通的人,更能夠本性、本能地把景、物、人、事融為一體,通心通靈。從來,文學就是最能淋漓盡致地表達人類的同理心、同情心,宋朝的兩位大文人安子順和蘇東坡,就有過相似的兩段感受。

安子順曰: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蘇東坡曰: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欣慰而幸運的是,這些好文章已經都在高中的語文課本上了,能讓今天的中國孩子更真切地了解真正的中國人情。

血肉之情,合乎天地自然之道,喜怒憂思悲恐驚,雖發乎情而止乎禮,但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所以,沒心沒肺,難得長命百歲!

有人對我說,那些長壽村的人們,不都是說很平淡的生活才能長壽嗎?我說那是他們在鏡頭前說的,我們並沒有看到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狀態。而且平淡的生活並不是情感淡漠的生活,更不是心如止水的生活,那些說自己心如止水的人啊,要麼是假裝,要麼是等待,一邊還在持續抱怨。

人生而有情,若是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學術上,科學家從來都是長壽人群;若是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藝術上,藝術家往往也是長壽人群;若是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產品上,企業家往往也是長壽人群;若是把豐沛的情感傾瀉到政治上,政治家往往更是長壽人群,他們的相同點就是:情感格外飽滿,欲望非常強烈,表達形式豐富。

《莊子》說得精彩: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而《中庸》裏麵,說得就更加盡情盡性、暢透極致:

惟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

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