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七章 情壽(1 / 2)

第一卷 性情篇 第七章 情壽

一個養生講座上,有位著名養生專家說:沒心沒肺,吃了就睡,長命百歲。

報紙上、雜誌上、廣播上、電視上、網絡上,類似的論調還真的不少。於是很多人開始追求心如止水,拿諸葛亮丞相的話"淡薄以明誌,寧靜以致遠"來裝飾自己、標榜自己,嘲笑不淡定的人,自稱從不感動,更不激動,絕不衝動,號稱無欲無求,原來求的是長壽。

情欲兩個字雖然常合為一個詞,但意義卻是相差很大的,情是人的有感之發,欲是人的有需之求。人之情感與生俱來,無情,是把自己和體外的世界相隔絕,視若無睹,聽而不聞,強迫自己的心腦不受外界事物的影響。

強行封閉自己,隻是為了生日的數字大些,那是從堅忍到了殘忍,那是為了一個欲念,斷了其他的欲念。是極端中的極端,悖情悖理。

自己相信無情能夠長壽也還罷了,麻木就麻木吧,偏偏他們還喜歡嘲笑和他們不一樣的、多愁善感的人。

一提到多愁善感,就不由想到了唐朝的詩句:"多情善感自難忘,隻有風流共古長。"無情怎風流,何苦做人世上走?想到了詩聖杜甫的感傷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還想到了曹雪芹借黛玉發出的感歎:"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這和那些沒心沒肺的"三不動"的人相比,確屬多愁善感,但卻是合乎自然大道的"有心有肺"。比較多的人會認為,文人、讀書人相比其他人群,要更加的多情,因為他們喜歡多情的文學。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趣,是學習的動力;有情,是成功的基本。當一個人對事物、對人生,有了情感的大投入,以"苦累"為樂,才能有超常的生命的成功。

文人長壽嗎?隨機翻閱了一些資料,就以近現代有明確生卒年份的、公認的中國文學家共 19位進行統計:

魯迅, 1881-1936年,享年 56歲;

周作人, 1885-1967年,享年 82歲;

郭沫若, 1892-1978年,享年 86歲;

葉聖陶, 1894-1988年,享年 94歲;

林語堂, 1895-1976年,享年 81歲;

鬱達夫, 1896-1945年,享年 49歲;

茅盾, 1896-1981年,享年 85歲;

朱自清, 1898-1948年,享年 50歲;

冰心, 1900-1999年,享年 99歲;

夏衍, 1900-1995年,享年 95歲;

沈從文, 1902-1988年,享年 86歲;

梁實秋, 1903-1987年,享年 84歲;

巴金, 1904-2005年,享年 101歲;

曹禺, 1910-1996年,享年 86歲;

錢鍾書, 1910-1998年,享年 88歲;

艾青, 1910-1996年,享年 86歲;

孫犁, 1913-2002年,享年 89歲;

其中除去兩位,徐誌摩( 34歲空難),老舍( 67歲自盡),上麵 17位文學家的平均壽命為 82.2歲,大大高於 2010年中國人口的平均壽命 72歲。

而依然活躍的當代文學大家們,金庸已過米壽且好學不已,餘光中 85歲詩意盎然,王蒙年近八旬大作斐然。

至於外國文學家,長壽的也很多,比如法國大文豪雨果( 1802-1885年),長命 83歲幾乎跨越了整個 19世紀,文學生涯達 60年之久;英國文豪蕭伯納( 1856-1950年)長命更是達到了 94歲!

我於是很奇怪,為什麼報刊上、電視裏、廣播中那麼多關於養生之道的文章、講座,沒有格外提倡喜愛文學亦是長壽妙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