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五章 文明是一種脆弱(1 / 2)

第一卷 性情篇 第五章 文明是一種脆弱

赤腳的,和穿鞋的,穿鞋的那人,文明。穿鞋的怕那赤腳的也罷了,那穿鞋的,還時不時自己脫鞋舒服。文明世界,文明是一種符號,在喧囂的文明呐喊中,我們所看到的,是脆弱。據說如今比過去文明,那就看看傳媒上、人口中那些海量的流行詞吧:

動輒就是"崩潰""狂""暈""倒""囧""雷""槑""爆",要麼"吐血",要麼"噴血",要麼"爆笑",啥事兒都"超級",長個人樣的就是"天皇巨星""中國第一人",賣點兒半吊子東西就是"巔峰巨獻",促銷降價叫"大放血",數不清的商鋪幾乎天天"跳樓價"……語言極端,行為也極端,以"史上最""震驚""狂人"等搜索網絡,顯示出的是千百萬條鏈接網頁。

語言是人對自我心理的描述,極端的詞彙鋪天蓋地,即使還有些平心靜氣的人兒,浸淫在如此社會文化環境中,耳濡目染,那傳統所強調的"中庸",恐怕也已經奄奄一息了吧。

所謂中庸,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極端,讓人無止、無定、無靜、無安、無慮,終究無得。

人類的文明進步首先是物質文明的進步,人類依托已經創造的物質文明去謀求自己認為更高程度的物質和精神文明,於是,人類對這些物質文明的依賴越來越多,越來越重,並在其過程中逐步減少了對自身原始能力的依賴。

依賴造成脆弱。

就如有了手機,我們不記別人的電話號碼了,各種密碼多得越來越記不住了,有 U盤有網盤有雲存儲,我們越來越依賴它們,越來越懶了,越來越不會記錄在紙本上了,隱隱的擔心也與日俱增。從自身動物本能的降低,到複雜係統出錯概率的劇增,因為有超級交通,我們更怕走路,因為有超級醫療,我們更怕疼痛,因為有超級服裝,我們更怕冷熱,因為有超級服務器,我們更怕病毒……再譬如:

多多地造汽車,因為開車象征現代文明;多多地罰吐痰,因為吐痰違背現代文明;可是,開車對於環境的汙染,是吐痰的多少倍呢。

世界文明發展進入 21世紀時,聯合國做了一件 20世紀以前並不需要特別重視的事情: 2003年9月10日被命名為"世界預防自殺日",每年有紀念活動,美好的秋季時節,偏偏定成了這麼個陰暗時刻。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中文網站 2012年"世界預防自殺日"網頁數據,每天平均有近 3000人自殺,每一個自殺身亡者對應的可能是 20個或更多的自殺未遂者。

自殺,似乎成為榮耀,如果觀眾的心靈足夠空虛的話。一個脆弱的心靈不敢凝視美麗,是因為他知道所有的美麗都將會褪色;一個強壯的心靈敢於麵對哀愁,是因為他知道所有的哀愁都將淡遠。有一段激烈的文字,被無數次引用,它來自魯迅先生 1926年的文章《紀念劉和珍君》:

真的猛士,敢於直麵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抱歉的是,魯迅的文章,正在從當代的語文教材中被大量刪除,因為更多的人不需要"投槍和匕首",而需要脂粉、讚歌、麻藥。而一些輿論上的"文明",似乎隻屬於"乏走狗""假洋鬼子"或者孔乙己之流。

我在《快魚不心苦》書中說了不少"人之初性本懶",當今社會的一個熱門詞彙"幸福指數",差不多就是懶惰指數。北歐也好,小國家也好,慢生活也好,歐債危機也好,高福利也好,那都是讓人變懶的不同方式和程度的結果。似乎指數越高,人越懶惰。

哈哈!這是不是別樣的"返璞歸真"呢?

全球化時代,資源日匱,人欲日增,真會有兩千年前老子想象的"小國寡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