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四章 食色性也(1 / 3)

第一卷 性情篇 第四章 食色性也

食色性也,是大聖人孔老夫子傳播最廣的話之一,食為天,已經成為中國人的共識,最基本的人情。性,與生俱來,乃是人道,道生性為一,一生二為陰陽。當然食是陽,中國人見麵,不論親疏都愛大聲招呼一下:吃了嗎?很人情味兒了。於是,色,隻能是陰了,那可不能隨便和人說的,就算想說也要忍著。

吃的話題可以出很多本書,暢銷書,有美食家、廚王大賽、舌尖上的中國,聖人都能高談闊論: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色的話題,色的技術……往往以心領神會的葷段子、悄悄話、限製級電影等形式存在,能說那話題的人,可是人情關係不一般的標誌。

天陽地陰,所以食天色地。

性情篇

先說食為天。

對一個具備正常稟賦的地球人而言,"吃",一定可以成為喜愛中國的理由,因為中國"吃"可以喚起一個不遲鈍的人的所有感官係統的衝動。

中國人愛吃,會吃,敢吃,學吃,食材種類之多,食物做法之繁,飲食形式之豐,色、香、味、形、器、意、史、養之淵源考究,不但博大精深,而且兼收並蓄,更加與時俱進,真正世界第一。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中國人的思維發散能力全球第一,吃得多,刺激全麵,吸收全麵,腦袋才能想得多啊!

況且,現代醫學也告訴我們:胃是人的第二大腦。

所以這個腦袋中的活動,當然會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考。

據說一位法國學者在研究了中國文化多年後,對他的中國同行興奮地說:

我終於明白了中國文化其實就是吃的文化……工作叫"飯碗",受人歡迎叫"吃香",被人嫉妒叫"吃醋",壓力增加叫"吃緊",負擔太重"吃不消",猶豫不決"吃不準",自私自利"吃獨食",花費積蓄"吃老本",非禮女性"吃豆腐"……態度惡劣是"吃了火藥",態度堅定是"吃了秤砣",沒人理會是"吃閉門羹",辦事不力是"吃幹飯的",有苦難言是"吃啞巴虧",官場受寵是"吃透精神"……領導教訓部下:幹什麼吃的?師傅教訓徒弟:一招先,吃遍天!膽大嚇唬膽小:吃不了,兜著走!"孔子說"食色性也,所以中國男人說秀色可餐,歸根到底還是吃。

中國學者淡淡一笑,隻回敬他了一句中國話:"你這是吃飽了撐的!"既然民以食為天,中國人重視吃,於是能否供人吃,也成為咱國人衡量地球上的事物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

譬如,《新華字典》算是給中國孩子們認知世界的啟蒙工具,那裏麵是怎樣定義和解釋動物的呢?我手邊正好有本 2005年的《新華字典》第 10版,有目的地翻一翻,果然有些驚歎:

357頁,牛:肉和奶可吃。 556頁,羊:肉和乳供食用。 634頁,豬:肉可食。 585頁,魚:大部分可供食用或製造魚膠。如此的定義動物,讓孩子們又如何從小確立"動物和人和諧共處"的意識呢?

多少有點慰藉的是,雞、鴨、鵝、兔、狗、蟹、貝等字條,沒有"可吃"之類的注釋。但蝦就很不幸了,注釋裏也寫明可以吃,泥鰍的"鰍"也沒逃過。

至於"鮑""鱸"這兩個字,字的定義居然是:肉味鮮美。瞧瞧,從小就培養吃海鮮的需求,還是吊孩子們的胃口呢?還有句成語"好心當成驢肝肺",其實那可是好吃的菜。老南京人應該知道,民國時期的南京就有一道名菜:五香驢肝肺,很好吃的,還有句廣告語:吃了驢肝肺,能活一百歲!

從某種意義上講,吃什麼和怎麼吃,會比較多地影響一個民族的體格和性格。

先說點沉重的,咱中國人是世界上胃癌發病率最高的民族,多少跟咱們的飲食習慣有關,大多數人窮了兩三百年,早已有了吃剩飯剩菜的家傳"好習慣",不少偉大的父親從做丈夫時就開始擔任家裏的"剩飯桶"角色了,剩的一鍋端,倒下得更早點兒。好在現在越來越多的城裏人開始把剩下的蔬菜倒掉不過夜了。

中國人吃,求省的窮人或是求味的富人,都喜歡醃臘、醬菜、小菜,諸如鹹肉鹹蛋、榨菜泡菜、雪菜漬菜、豆豉豆腐乳,還有什麼老壇酸菜牛肉麵、醃製的雞鴨魚,那得有多少亞硝酸鹽啊,越吃越愛吃,甚至天天少不了,焉能不害腸胃?排在世界胃癌前三名的國家還有韓國、日本,這點上的菜肴特色果然相近。

在咱中國,食材最雜,最能在吃上考究又什麼都敢吃的,要數廣東人,廣東菜裏葷的很多,愛吃各種動物的肉,所以他們的膽子夠大,近代以來,關鍵時刻總是"為天下先",所以錢書先生說的"三個半中國人"裏,第一個衝出來的就是廣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