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性情篇 第四章 食色性也(3 / 3)

說到西方飲食,我最喜歡的是甜點,一來糖的甜味能讓人的情緒好、樂觀(好像愛吃鹹的人相對內向、悲觀),二來喜歡大杏仁,那可是對身體健康很好的。世界上好吃的蛋糕等甜點,英國的 Cake(甜蛋糕),法蘭西的 Gateaux(奶油蛋糕),德國的 Sacher-Torte(沙哈蛋糕),意大利的 Biscotti(意大利脆餅),都會有大杏仁的身影。

與時俱進,吃洋餐很正常,也很方便,但我比較難以理解有些人竟那樣的陶醉和讚美,即使他們的車輪是米其林輪胎。

外國的高級餐廳,菜單也不過二三十道而已,這和中國餐館動輒百來道菜肴沒法比,人家講究穩定,原料、方法、形式、預訂程式都一致,是"能吃什麼";而中國的大廚哪個不會即興發揮?是"想吃什麼"。

人是活的,幹嗎菜肴要那麼死?

飲食習慣可能是人最難改變的行為習慣,經常出差在賓館吃自助早餐,豐盛得琳琅滿目,發現真正洋人的餐盤裏,食材品種比較少,端一盤子品類豐富的食物的,常常是中國人。而哪怕是那些滿口吐洋文的華人麵孔們,盤子裏也是單調的麵包和培根,黃油三明治之類,那是他們在國外養成的習慣。

外國人對吃食的科學化刻板,使得不少東南亞餐廳即使高檔到米其林星級也常虧損,畢竟這裏有大片的中餐地盤。 2012年6月開始,央視二套的《廚王爭霸中法頂級廚藝大賽》節目裏,我們看到了外國大廚們比創意、比應變、比智慧,是要明顯弱於中國廚師的。而各國美食的那些烹飪方法,模仿嫁接後早已成了中餐的新款新味,市井之間的中國百姓家裏,蒸煎出的西菜、烘焙出的西點超越洋正牌的,多了去了。

既然同為"性也",當然食色相連,中外相通,雖然外國餐飲業美女少些,那是因為都表現在別的方麵了。瑪卡龍是法國人愛吃的甜點,它的另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少女的酥胸";茭白是中國江南最受喜愛的食材之一,在台灣,它更著名的名字叫"美人腿",還專門有個美人腿節,主題就是美食。至於菜名,就更加無所顧忌了,諸如"鴛鴦雞""夫妻肺片""紅男綠女"等,我還在街頭小鋪吃過一道"少婦潑辣雞",還沒吃到嘴,就見到鄰桌一長發女狠勁捶男友後背,點的也是這道菜。

食,如此重要,色,自然輕怠不得。譬如一些高檔餐館的包間裏,哪個不是美女環伺的?譬如那些獵色的男人們,有幾個不是從請女人吃飯啟動的?

色,還是先說孔子,《論語》中,孔子兩次說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一次是在子罕第九篇,一次在衛靈公第十五篇,德色如此相提並論,可見好色於人之重要。

就說咱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相比,喜歡《紅樓夢》的人,自然要多些,可能多多了。還有更多的人,是偷讀私藏《金瓶梅》,盡管很多有頭銜的學者紛紛說這兩部書是多麼地反映社會與曆史,但沒有哪個讀者能回避其中的"色"的。

因為這個字一般不明說,所以更能吊起人們好奇的欲望,譬如"某男某女發生關係"--是指有了性行為;偏偏減掉這個"性"字,也可以說成是"他們倆那個了"。所以,某種程度上色話題當然是比食高級的話題。

於是越不明說,越是大家都懂,懂到現在的孩子已經不會在晚飯時間電視裏衛生巾廣告說"量多的日子"時候問媽媽什麼意思了,懂到現在的孩子已經一看電視裏或現實中的女人幹嘔要吐就知道她懷孕了。

想當年我上大學的時候,讀了那麼多的書報雜誌,也隻看過一個稍微葷點兒的段子。如今,一桌 10個人 2瓶52度白酒的飯局,露骨的葷段子似乎就能有 104個,比酒味兒還濃。

誰若在眾人前含蓄些莊重些,會被千夫指為偽君子悶騷。文化再低的老百姓,也背得"食色性也"這四字古語,就如同記得 Kiss這四字英語。

修改此文時正趕上 H7N9禽流感在江浙滬肆虐,波及京豫,奪人性命,聞者色變,可憐我很喜歡吃的那些鴨子啊,紛紛慘遭撲殺。我愛吃鴨子,但北京烤鴨例外,因鴨性涼滋陰宜燉煮,最好的是鹽水鴨。其實雞才適合燒烤。鴨子是最好的葷食食材,不但給我們營養,還啟發著我們如何做人,吃鴨時想象著它們浮在水上很端莊悠閑的樣子,可兩隻腳卻必須在水麵下拚命劃水,哈哈,多麼像某些成功人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