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菜相比起精軟素雅的江浙菜,使人不禁聯想到廣東人和江浙人的性格之異,很可以做些發揮的,於是,做文人的、做官比較成功的,當然是江浙人了。
四川人、湖南人愛辣,性格自然弱不了。一位吃麻辣的四川人,大膽地選擇廣東作為改革試驗區,摸著石頭過河,不爭論,讓其他廣大區域的中國人發現了,原來還有那麼多可吃的、可做的,南風北漸,連粵語都成了財富的感官標誌。想想,當年若是把經濟特區首先設置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山東,譬如青島和煙台,嗬嗬,會這麼快、這麼強嗎?
據說會吃的人更聰明,還是聰明的人更愛吃,其因果關係大概也和"雞與蛋"一樣,但隨便翻些書,就隨處可見名人與吃的典故軼事,當然中國人最多這方麵的記載,古書和現代報刊都對此津津樂道。
史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知道是誰,無名,可第一個品嚐鱟、蠔、蒲魚等潮州海味的韓愈,可是大大的千古名人,要說鱟的樣子可比螃蟹可怕多了!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河南人真夠膽大,吃完了還寫下《初南食貽元十八協律》:我來禦魑魅,自宜味南烹。……賣爾非我罪,不屠豈非情?
原來,韓老師說的是,吃下這些怪物,才合乎人情啊!所以我提醒自己:今後再吃一些模樣可怕的葷菜時,一定會多默讀兩遍《師說》。
甭管什麼吃的,隻要據說有個名人愛吃,那故事傳起來就大大提高了身價。火暴的電視連續劇《步步驚心》,曆史學家們吐糟,茶葉商們關注的是四阿哥喜歡太平猴魁,八阿哥喜歡日鑄雪芽,九阿哥喜歡明前龍井。我有幸和四阿哥同好,可沒他的大名。
民國四大權臣,也是四大書法家,也是四大美食家,吳稚暉的古篆,重情趣蘇菜,胡漢民的漢隸,喜粵菜,譚延闓的行楷,好魚翅,於右任的草書,偏好民間特色菜肴。看來,吃的藝術,書法的藝術,為官的藝術,乃是相通的。
當然,其中最長壽的要數吳稚暉,享年 88歲,最喜歡"鯽魚燒莧菜""紅燒蘿卜",看來簡樸而重情趣的蘇菜,最養人心啊!
八十年前,國民黨元老陳果夫創造了"天下第一菜",混合番茄、鍋巴、蝦仁和神仙雞,以雞蝦之鮮、番茄之色、鍋巴之香,實現上口、色美、聞香、音和四德俱全,還當場揮毫,寫下七言十四句的《天下第一菜頌》:勇能赴敵屈能伸,因物尤可長誌氣,我今鄭重作宣傳,每飯不忘願同嗜。
雖然這菜還有"平地一聲雷""轟炸東京"之類響名號,可這菜的耗費,實在讓當時的平民們可望而不可即的,直到今天,物質極其豐富,普通的南京人經常可以吃到這道所謂"民國公館菜"了,心情早已大不同。
吃不同,當然顯現人的差別,首先是人情的差別,情深吃肚子,情淺吃麵子,非要請你吃昂貴菜的,不如非要請你喝好酒的,非要請你吃豪華酒店的,不如請你吃特味小館的,不過我在南京最愛吃的幾個地方,至今還沒得到機會請上好友們去過把癮。
還有學問的差別,外國人隻吃蛋白質最多的胸脯肉,不吃雞爪鴨脖子之類,恰恰這些部位是運動最多的部位,是活肉。所以中國人擅長的,應該是對付洋鬼子的頭腦,而不是他們的胳膊腿。類似的是美國人吃西洋參,是不要根須的,殊不知根須部位的人參皂甙的含量反而高。很多中國人能做出非常正宗的西餐西菜,對中餐廚師們更不在話下,可很少能有外國人、外國廚師能把中國菜做好的,譬如紅燒肉、燉菜核……過分吃的人,也定是性情過分的人,行事過分的人,溥儀在《我的前半生》書中回憶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有 75人專為皇帝做飯,難怪皇帝們都不大正常。現代社會也常常爆出超級幾十萬的奢侈宴席,那都不是常人常事,不值一提。但時常考究點飲食,時常體驗點美味,時常感受點美好,確實是作為中國人性格健全的標誌之一,當然還有對於人的智慧的啟發,治大國若烹小鮮嘛。
考究吃的人,感官格外敏感,觀察力強,善於發現細節美,藝術當然發達,譬如西餐之都法國、意大利,工業設計也非常的棒。傳說,第一個意大利比薩餅,是公元 13世紀,馬可 .波羅在中國住了 17年後回到意大利,因日夜思念咱們的"蔥油餅"美味,而強迫那不勒斯的一位廚師湊合做出來的。至於法國人的奢侈吃,能細節到用貝殼、黃金和象牙製成的小勺,舀"裏海珍珠" Beluga(鱘魚魚子醬)。德國人嘛,嗬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