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非洲軍團”的覆滅 4.羅馬帝國夢的終結(1 / 2)

第五章 “非洲軍團”的覆滅 4.羅馬帝國夢的終結

對於意大利和德國來講,“非洲軍團”戰敗的結局早就是意料之中的事情。德意軍隊在突尼斯建立橋頭堡,它的惟一目的就是使在北非的部隊全部安全撤回歐洲。然而,希特勒卻不甘心失敗,他下達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價死守突尼斯,結果導致全軍覆滅。

本來這麼多的德意部隊完全可以阻止盟軍進攻西西裏島。然而,由於可用之兵都消耗在突尼斯,軸心國也就喪失了在西西裏島擊退盟軍的所有可能。

但是,突尼斯的死守也使盟軍重返歐州大陸的時間至少推遲了幾個月。因此,希特勒對外宣稱:“突尼斯的防禦戰使軸心國獲得了寶貴的時間,值得犧牲。”但軸心國的代價卻是損失了15萬部隊,並使意大利達到幾乎崩潰的地步。

德國的大多數將領都認為突尼斯之戰是一次慘敗,其慘敗的程度不低於斯大林格勒戰役。而隆美爾則認為,這麼多的兵力若能在阿拉曼戰役時交給他指揮,那麼他早就已經占領埃及和中東地區了。

對英美來說,北非的勝利是一次偉大的勝利,其勝利的意義為:這是英美兩國自開戰以來的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大勝利,對英美兩國的士氣和民心產生了巨大的鼓舞作用;英國海外的廣大殖民地從此解除了威脅;地中海交通線全線貫通,開辟了多達幾百萬噸運載量的安全航線;盟軍能夠威脅意大利和德國的地域增加了一倍,使意大利陷入崩潰的邊緣,使德國顧此失彼;對於美英兩國的聯合作戰以及兩棲登陸作戰是一次成功的經驗;北非的占領為盟軍提供了更大的物質基礎;盟軍在北非全部肅清了德意殘部,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地區的戰略態勢,並為日後在意大利的西西裏島登陸奠定了有利基礎。

至此,墨索裏尼妄想建立的新羅馬帝國以徹底的失敗而結束。不斷的戰敗、無限的憂慮和腐化無度的享樂生活,把墨索裏尼的身體拖垮了。

墨索裏尼身邊的一個參謀曾經描述過“領袖”當時的情況:“他那灰白色的臉龐,瘦瘦的雙頰,疲憊不堪的眼睛,給身邊的人以無限苦惱和悲哀感,他已經喪失了鬥誌。”

墨索裏尼的巨大變化,對於那些仍舊擁護他的意大利人來講,足以使他們感到震驚和灰心。人們輕輕地握著墨索裏尼的手,想慰藉他一番,但他已不是昔日咄咄逼人的政客,墨索裏尼早就已經失去了海闊天空般辯論的興趣了。

英軍第8集團軍對北非的最後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將德意部隊趕出埃及、昔蘭尼加、的黎波裏,又協同第1集團軍把他們殲滅在突尼斯。從阿拉曼到突尼斯約3200公裏的戰場上,第8集團軍在3個月內占領了利比亞,6個月內占領了突尼斯。

1943年5月19日,丘吉爾應邀來到美國眾議院,在美國國會發表著名演講。丘吉爾在演講中對北非戰役進行了總結。丘吉爾那風趣的演講受到國會議員們的歡迎,並在全世界通過廣播電台進行了轉播。

丘吉爾在演講中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我們應該感謝希特勒這個下士的軍事知識。就像我3個月以前在英國下院所預言的一樣,我們這次又能欣賞到這個下士的軍事才華了。這個下士使保盧斯元帥和他的第6集團軍在斯大林格勒遭到殲滅後,現在又同樣使我們的敵人在突尼斯遭到類似的命運……”

6月初,丘吉爾在蒙哥馬利遞給他的紀念冊上題詞:“軸心國軍在突尼斯全部被殲,最後投降人數達24.8萬人。這標誌著阿拉曼戰役以及北非戰爭的偉大勝利。祝你在以往成就的基礎上,取得更大的勝利。溫斯頓·丘吉爾,1943年6月3日於阿爾及爾。”

憑借英軍第8集團軍,蒙哥馬利打敗了威震北非的“沙漠之狐”隆美爾,一舉成名,人們稱他為“沙漠之鼠”。蒙哥馬利於1942年11月11日晉升上將。

1944年,隆美爾在《書信文件集》的“阿拉曼回顧”一章中曾這樣寫道:“蒙哥馬利把他的計劃建立在精確計算的基礎上。”這句話正確地評價了蒙哥馬利的指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