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向英法宣戰 在東歐的擴張(1 / 3)

第四章向英法宣戰 在東歐的擴張

一戰時,英法俄三國為了拉攏意大利,曾於1915午的倫敦秘密條約中答應把小亞細亞、非洲的一些地區、的裏稚斯特、普拉、伊斯的裏亞半島、亞得裏亞海東部海岸的部分地區以及幾個島嶼交給意大利。過去,意大利與奧匈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經常發生對抗,因此它才會在一戰中站在英法一邊。

一戰結束後,英法不履行諾言,意大利懷恨在心,極端仇視英法兩國。再加上,奧匈帝國解體了,在巴爾幹半島的幾個小國正好成為意大利的安全屏障,意大利與德國沒有爭端,反而英法兩國卻百般阻撓意大利向亞得裏亞海東岸和非洲進行擴張。意大利與英法兩國的矛盾進一步加深,不可調和。

德國外交部充分利用英法意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成功地挑拔意大利與英法盟友的關係,利用戰爭拉攏意大利。

二戰前,東歐本來又弱又分裂,經過波蘭帝國主義、意大利法西斯主義和馬其頓的恐怖主義,東歐進一步分裂,這為德國的擴張提供了條件。

法國本來為應付德國的擴張在東歐設計了法國聯盟體係(小協約國),但德國的重新崛起和外交攻勢使得歐洲局勢動蕩起來,這場攻勢迫使蘇聯代替波蘭抗衡德國。波蘭發現自己突然被蘇聯和德國包圍了,開始百般討好德國。羅馬尼亞解除了來自蘇聯的壓力,南斯拉夫解除了來自意大利的壓力,法國聯盟體係瓦解了。最後,意大利追隨德國,東歐與西歐被德國隔絕了。

起初,希特勒大力扶持奧地利納粹黨,利用他們在奧地利進行顛覆活動,以實現德奧合並的理想。

1934年7月25日,一群奧地利法西斯暴徒闖進維也納總理府,殺死了總理陶爾斐斯。一些法西斯暴徒攻下了廣播電台,宣布奧地利駐意公使林特倫為總理。很快,這些叛亂分子被鎮壓了。

意大利總理墨索裏尼出動的四個師到達勃倫納山口,並向奧地利政府發出電報,承諾意大利全力維護奧地利的獨立。當時,意大利是歐洲惟一敢向德國動武的國家,當時意大利的軍事實力遠遠超過德軍。

得知意大利出兵了,希特勒連忙否認德國與奧地利叛亂分子有任何關係,暫時夾起了尾巴。此後的一段時期,希特勒多次主張與奧地利和平友好。與此同時,德國正在大肆擴軍備戰。

看到德國越來越強大,英法政府軟弱無能,奧地利不得不向德國妥協。1936年7月11日,奧地利總理許士尼格與德國駐奧地利公使馮·帕彭簽訂了秘密協定和一份公報。在公報中,德國宣布承認奧地利的全部主權;兩國互不幹涉內政,包括奧地利納粹黨在內;奧地利承認自己是德意誌國家。

秘密協定要求奧地利根據德國政府的外交政策來執行自己的外交活動;實行政治大赦,釋放奧地利納粹黨政治犯;任命納粹黨成員進入內閣分擔政務。通過德奧協定,德國基本上控製了奧地利的內政和外交,同時也打消了意大利政府的疑慮。

希特勒認為合並奧地利的時機成熟了。

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亞戰爭中消耗很大,在西班牙內戰中投入更大,由於西班牙共和國的堅強抵抗,意大利深深陷入西班牙內戰,這樣就沒有能力阻止德國合並奧地利。

墨索裏尼對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說:“我為奧地利的獨立站崗已感到厭倦了。”

墨索裏尼對奧地利問題已經不像幾年前那樣重視了,因為意大利的勢力已經發展到地中海和非洲殖民地上去了。墨索裏尼放棄奧地利,解除了德國與奧地利合並的一大障礙。為了安撫墨索裏尼,希特勒表示不會改變布倫納關邊界,講德語的南蒂羅爾地區仍屬於意大利。

1938年4月,德奧合並。奧地利政府頒布一道法令,奧地利變成德國東部的一個省。事實上,德奧合並是變相的瓜分,因為德國承認勃倫納邊界,還把奧地利民族的一部分放棄,給了意大利,這就是1919年被意大利兼並的南蒂羅爾地區。

當納粹黨人在維也納街頭歡呼時,整個中歐和東南歐,都將發生深刻的變革,歐洲的政治均勢被徹底打破了。

德國與奧地利合並後,蘇台德地區問題對捷克斯洛伐克構成了嚴重威脅。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土大部分被德國包圍。為了奪取蘇台德區,德國準備動武。最可怕的是,英法政府準備把捷克斯洛伐克獻給德國,就象他們以前對待奧地利那樣。

波蘭同樣渴望領土擴張。波蘭提出如果德國向捷克斯洛伐克宣戰,波蘭會幫助德國一起瓜分捷克斯洛伐克,盡管波蘭的軍事實力並不怎麼樣,但波蘭卻認為自己是能戰勝捷克斯洛伐克的。哪怕法國出兵支援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也會進攻。

波蘭人對此的解釋是:反正捷克斯洛伐克要瓦解,波蘭必須出兵收複以前被捷克斯洛伐克侵占的領土,使波蘭擴大成東歐中立集團的領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波蘭敵視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友蘇聯。如果波蘭幫捷克斯洛伐克對德國作戰,這就帶來了讓蘇軍過境的危險。波蘭是絕對不同意蘇軍過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