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軸心國的形成 德意日緊密勾結(1 / 3)

第三章軸心國的形成 德意日緊密勾結

1931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九一八”事變,占領中國東北地區。在中國東北建立偽滿州國,日本開始受到英法美等國的一致譴責和反對。

1933年,日本退出英法兩國操縱的國際聯盟。日本在國際上變得更加孤立了。在十分不利的局勢下,日本想到了與英法有矛盾的兩個極富侵略性的國家——德國和意大利,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

德國的希特勒納粹黨一向是反共產主義的。自從1919年以來,希特勒就大談德國為“反共堡壘”的理論。在西班牙內戰爆發後,希特勒呼籲歐洲各國以反共為共同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蘇聯是社會主義大國,反共必須反蘇。而日本始終視蘇聯為假想敵之一,而且在各方麵都向德國學習,對德國的國力過於高估。這些因素都構成了德日合作的基礎。當德國提出與日本結盟的要求時,很快得到日本的同意。

希特勒安排與日本談判的是裏賓特洛甫,當時他還沒當外交部長,而是德國駐英大使。

經過裏賓特洛甫幾個月的外交努力,德日兩國於1936年簽署《反共公約》。根據條約來理解,反共就是反共產國際,目標是挫敗共產黨的世界“陰謀”。這一說法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引起蘇聯的誤會。

《反共公約》公開宣布的內容是交換有關共產國際活動的情報,在預防共產黨革命的措施上德日加強合作。另外,德國和日本簽訂了秘密“附約”:規定德日不準與蘇聯簽署任何政治性條約。如果有一方受到蘇聯的攻擊或者威脅,另一方不準采取減輕蘇聯負擔的措施。

《反共公約》的措辭十分空泛,表示該條約不是軍事同盟,避免引起蘇聯的誤會。

裏賓特洛甫簽訂結束致辭時說:“日本將永遠不準共產主義在遠東地區泛濫。德國正在中歐建設反共防線。意大利將在南方高舉反共大旗。”

1937年11月6日,意大利、德國和日本簽署《關於意大利加入德日反共產國際協定的議定書》。這一協定書的簽署,代表德意日軸心國的形成。《反共產國際協定》未規定三國之間承擔的軍事義務。

隨著德國、日本和意大利在經濟、軍事和版圖上的擴大,他們對外侵略擴張的野心也越來越大。但三國中沒有一個國家能單獨稱霸世界。出於對抗英法美的需要,德意日三國都認為應該把《反共產國際協定》這一政治同盟變為軍事同盟。

1938年1月2日,德國外長裏賓特洛甫向希特勒提議,建議德國與日意結成軍事同盟,以牽製英國。不久,裏賓特洛甫找到日本駐德陸軍武官大島浩少將,向日本建議締結針對蘇聯、英國和法國的軍事同盟條約。為了爭取日本的支持,德國於2月停止向中國出售武器,並承認偽滿洲國。7月,德國召回在華軍事顧問。

日本外務省和海軍主張同盟條約隻針對蘇聯,而不針對英法。外務省和海軍認為,日本實力太弱,不應該與英法為敵。

日本陸軍和外務省革新派認為,與德意締結軍事同盟有利於阻止蘇聯幹預日中戰爭,並使英國放棄援華政策,使美國保持中立。

1938年7月初,大島浩少將答複裏賓特洛甫,日本隻同意締結針對蘇聯的協定。但德國希望針對的目標不僅限於蘇聯,還包括英法,而且要明確相互之間的義務。

8月26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外務省修改的方案:“加強防禦共產主義在各地的破壞……防衛對象隻針對蘇聯,並將自動參戰義務改為協商決定。”

但日本陸軍認為,修正案把對象僅限於蘇聯破壞了軍事同盟的性質,因此,陸軍拒絕參加審議。

1938年9月29日晨,希特勒親自趕到德奧邊境的庫夫施泰因迎接墨索裏尼。在開往慕尼黑的火車上,希特勒對墨索裏尼說:“早晚有一天德意要並肩向英國和法國開戰。”墨索裏尼表示同意。希特勒還把德日意軍事同盟條約草案交給墨索裏尼。

10月15日,反對德日結盟的日駐德大使東鄉茂德調任駐莫斯科大使,武官大島浩少將接任日本駐德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