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軸心國的形成 德意日緊密勾結(3 / 3)

希特勒正在做瓜分大英帝國、重劃世界地圖的美夢,利用日本做榜樣以引誘蘇聯入夥。在《三國公約》簽署後,裏賓特洛甫立即訪問蘇聯。

裏賓特洛甫勸斯大林與德意日結盟,並對德意日俄四國的勢力範圍作出劃分:歐洲和中非洲歸德國;北非和東北非歸意大利;東亞歸日本;波斯灣和印度洋方向的地區歸蘇聯。

如果蘇聯接受德國的劃分計劃,則使蘇聯放棄歐洲、巴爾幹、地中海,而改向波斯灣和印度洋,避免與德意兩國衝突。

為拉攏斯大林,裏賓特洛甫表示德國將幫助促成日俄互不侵略條約,說服日本承認蘇聯在蒙古、中國新疆和庫頁島的勢力範圍。但斯大林不放心德國,更不放心日本,拒絕合作。

1941年3月底,日本外相鬆岡訪問柏林,與希特勒和裏賓特洛甫會淡。希特勒希望日本盡快向英國宣戰。希特勒對鬆岡說:“歐戰結束了,英國遲早會投降。日本如果這時攻擊新加坡,則可促使英國盡早投降,也對日本在東亞的利益有好處。”

希特勒害怕日本不能保密,因此不肯告訴日本德國準備侵蘇。他深信德軍能打敗蘇軍,不需要日本的幫助,隻想利用日本牽製英國和蘇聯。

1941年6月22日,德國向蘇聯開戰,日本政府視為奇恥大辱。一向親德的鬆岡外相被迫下台。因此,日本於1941年12月7日發動太平洋戰爭前也不肯告訴德國。

12月11日,德日意三國簽署一項不單獨媾和協定。

1942年1月18日,三國軍方又簽署一項軍事協定,內容空泛。

德日之間同德意之間一樣,雖有軍事同盟,並無同盟戰略。

從《反共協定》到《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再到《德意日聯合作戰協定》,三國勾結緊密,如果它們能有效地協調戰略和行動,綜合利用戰爭資源,三國對世界的危害將更大。事實上,由於三國自私和貪婪的陰暗心理,三國始終沒有真正合作。

????? 德國要建立歐洲新秩序,必然會先對付英法,再對付蘇聯,便可鎮懾美國。德國一直勸日本進攻香港和新加坡,6月22日後又勸日本和中國國民黨聯手反蘇。但日本卻一直不聽德國的,日本關東軍在滿洲隻舉行了一次演習,以震懾蘇聯,防止蘇聯幹預中日戰爭。日本利用蘇德全力相搏之機,加緊侵華戰爭。

日本一心要建立大東亞新秩序,把向南方海洋發展定為根本國策,根本不想瓜分蘇聯,因為蘇聯紅軍對他們來說過於強大。為了向南方海洋發展,日本提高海軍軍備以對抗美國海軍,確保西太平洋的製海權。

斯大林得到日本放棄“北進侵蘇”的密秘情報後,立即從遠東地區調全國最精銳的西伯利亞軍團到西部參戰,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打敗了德國。

另外,三國結盟盡管以條約為紐帶,但其本身過程充滿了矛盾。在《反共協定》簽署以前,日本認為與德國簽訂的應是不擔負過多義務的政治協定。

德國主張《反共協定》公開發表,日本擔心此舉影響日英關係,同時日蘇漁業協定期滿有待續訂,日本擔心公開發表《反共協定》會惡化日蘇關係。

後來日本向德國作出讓步,但要求在措辭上不刺激蘇聯。意大利要求加入《反共協定》時,日本並不積極,因為日本害怕卷入歐洲戰爭,怕影響日本與英法的關係。意大利加入《反共協定》時,並不清楚德日協定的秘密。而意大利擔心大戰期間,德國頂不住英法蘇的壓力,意大利自身實力有限,擔心無法應付戰爭負擔。

日本隻想讓德國在歐洲牽製蘇聯,而日本在中國東北對蘇聯進行軍事震懾,以便集中兵力侵華。還可虛張聲勢震懾英法美,伺機南下侵略東南亞和太平洋地區。

可見,軸心國缺少重大戰略協同,除了德國在歐洲戰場驅使幾個仆從國接受以德為主的戰略外,軸心國打的是一場有聯盟之名而無聯盟戰略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