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軸心國的形成 德意日緊密勾結(2 / 3)

10月27日,裏賓特洛甫向大島浩表示,德國可以在軍事援助等問題上作出讓步,但軍事結盟條約的針對目標必須包括英法。

10月28日,裏賓特洛甫訪問羅馬,目的是勸墨索裏尼同意三國軍事同盟條約。墨索裏尼表示,不能締結防禦同盟,要締結足以瓜分世界的同盟。裏賓特洛甫表示同意,說德國將使地中海變成“意大利海”。

11月1日,德國正式向意大利和日本提出條約草案。11月11日,日本五相召開會議討論與德國和意大利結成軍事同盟。由於陸相反對外相及海軍的意見,日本政府拿不定主意,無法回複駐德大使大島浩。

#意大利首都羅馬:

羅馬是意大利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地處台伯河下遊平原,距離第勒尼安海隻有25公裏。台伯河將羅馬一分為二,城內有24座橋梁。羅馬氣候溫暖,四季鮮明。

公元前二千年,羅馬人移居此處。公元前8至前4世紀,逐漸形成羅馬城。公元756—1870年成為教皇國首都。1870年,羅馬成為意大利王國的首都,奇維塔韋基亞是羅馬的主要港口。

古羅馬城規模宏大,是巨型的曆史博物館,矗立著帝國元老院、凱旋門、紀功柱、萬神殿、弗拉維安半圓形劇場、科洛西姆大鬥獸場、大雜技場、潘提翁神廟、戴克裏先公共浴場等世界聞名的古跡,古城占羅馬城區麵積的40%。古羅馬城有文藝複興時期的大量精美建築和藝術珍品。城西北的梵蒂岡是教皇國所在地。

羅馬擁有2500多年曆史,是一座藝術寶庫。羅馬是意大利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市,是世界文化的發祥地之一。

20世紀20—50年代,意大利人在古羅馬城南建成現代化的新城。

1939年1月1日,墨索裏尼對齊亞諾說,他決定接受德國關於把三國《反共產國際協定》變成軍事同盟條約,並希望在1月份簽署條約。希特勒對墨索裏尼的態度表示歡迎。

1月6日,德國向意大利和日本再次提出三國同盟方案。這時,日軍占領武漢和廣州。1月14日,英法兩國聲明將捍衛兩國的在華利益。

日本和英法矛盾加劇,使日本外相和海軍對三國軍事同盟的態度發生改變。

裏賓特洛甫、大島浩和齊亞諾經過磋商,預定於1月28日簽署條約。

1月19日,日本五相會議通過外相提出的以下方案:三國同盟針對蘇聯,但根據情況也針對“第三國”;軍事援助及援助的程度將視情況而定,這隻是反共產國際條約的延伸。

德國和意大利不同意日本政府的方案,談判再度陷入僵局。

德國吞並捷克斯洛伐克後,歐洲局勢緊張起來。1939年4月,英法蘇三國頻頻談判。日本政府擔心,一旦英法蘇結盟成功,而日本的處境將會更加不利。同時,德國也可能與蘇聯結盟向日本施壓。

5月14日,日本首相平沼致函希特勒和墨索裏尼,表示即使德國遭到蘇聯以外的國家攻擊。日本也給予政治、經濟和軍事援助。但他以日本戰爭準備不足,拒絕一旦德國與西方國家交戰就立即給予支援。

德日雙方的合作關係發展很慢,主要是兩國在地理上的距離太遠,兩國的接觸較少,兩國各自忙於侵略戰爭。但在裏賓特洛甫的努力下,三國於1940年9月簽署《三國公約》(《三國軸心協定》),又稱《柏林公約》,有效期10年。到第二年6月,匈牙利、羅馬尼亞、斯洛伐克、保加利亞和克羅地亞等也先後加入。

《三國公約》中的第三條規定“簽約國中任何一方若受未參加歐戰及中日衝突的任何他國攻擊時,三國應用一切手段互相支援。”所謂“任何他國”,即蘇聯或美國。

日本之所以願意簽署《三國公約》,是因為1940年9月德國在歐洲大陸取得了一係列的勝利。日本希望緩和日蘇衝突,以盡快征服中國;解決美日石油危機,日本對德國的期望很高,希望通過德國威懾美英,使美英解除了對日本的封鎖。

在談判時,德日意三國達成協議:三國都不希望美國幹預戰爭;不要求日本向英國宣戰;設法使蘇聯參加三國公約,並由德國促進日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