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軸心國的形成 德意“鋼鐵同盟”(1 / 3)

第三章軸心國的形成 德意“鋼鐵同盟”

1936年7月,西班牙內戰的爆發促進了德意關係的發展。德意兩國對西班牙的共同政策為羅馬—柏林軸心奠定了基礎。

1936年9月,德國積極展開爭取意大利的外交攻勢。希特勒再三保證:“地中海是純粹的意大利海,意大利在地中海地區享有特權。”這種百般討好的態度大大緩解了德意因奧地利問題引起的矛盾。

經過多次商討後,10月21日,意大利外長墨索裏尼的女婿齊亞諾在柏林與德外長諾伊拉特簽署《十月草約》,德意兩國在很多問題上達成一致。這是兩國之間日後簽署正式條約的開始。事實上,《十月草約》不是軍事同盟。

1936年11月1日,墨索裏尼公開宣布德意兩國已經有了一種協定,第一次使用“軸心”這一名詞。

1937年,羅馬柏林軸心仍麵臨兩大症結,一是英法兩國仍極力恢複與意大利的友好關係。二是墨索裏尼不願看到德國兼並奧地利。但希特勒是外交的高手,最終使墨索裏尼同意德國兼並奧地利。

德國現在可以進軍奧地利了,不會遭到意大利的阻止。在合並奧地利後,德國的屠刀揮向捷克。

希特勒渴望合並奧地利,在《我的奮鬥》中他坦白過他決心把所有德意誌人納入帝國。1938年初,德意兩個法西斯國家在對方侵略擴張方麵,已經達成了默契,即相互支持。這兩個法西斯頭子早就把西方列強看透了,隻要暴力行為沒有直接攻擊到他們,他們就中立。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讓奧地利總理許施尼格到貝希特斯加登會晤。奧地利總理帶著外交部長施米特一起去了。希特勒說:“我隻需下一道命令,一夜之間奧地利邊界上所有那些可笑的工事都將完蛋。你真以為能擋住德國半個小時嗎?也許我軍像一場風暴似的一夜之間突然出現在維也納街頭,那時你就體驗到點什麼了。我希望奧地利別遭受這種命運,那樣就有很多人喪命。你要把奧地利變成第二個西班牙嗎?如你有誠意,我願意讓步。”

許施尼格:“我將停止在奧德邊境建築防禦工事。但是總理先生,如果你一意孤行,我們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可能引起大戰。”

希特勒:“你不要以為世界上有什麼人能阻止我,意大利嗎?我跟墨索裏尼保持最親密的戰友關係。英國嗎?英國肯為奧地利出兵嗎……法國嗎?兩年前,德國以少數部隊進駐萊茵區,結果怎麼樣?法國人現在更不敢動手了。我再給你最後一次機會!”

晚11點,奧地利總理許施尼格被迫簽署關於德奧合並的“協定草案”。

墨索裏尼作為奧地利的“保護人”,派人給許施尼格傳口訊,說他認為奧地利的態度是正確的。

2月24日,許施尼格向奧地利議會致詞,相當尖銳地指出,如果德國有越出協定具體規定的情形,奧地利決不同意。

3月3日,許施尼格派轉交墨索裏尼一封密函,說他打算舉行全民公投,並希望得到意大利的支持。24小時後,墨索裏尼就奧地利公民投票問題向許施尼格提出警告說:“如果投票的結果支持合並,奧地利人會說是偽造的。若結果不支持,政府的地位就受損了。”在關鍵時刻,墨索裏尼拋棄了奧地利。

希特勒對墨索裏尼仍然不放心,特派黑森親王菲立普去羅馬進一步摸底。墨索裏尼表示支持德奧合並,希特勒大喜過望,心中一塊石頭終於落了地。

在墨索裏尼的縱容下,德國兵不血刃地占領奧地利。維也納是奧地利的交通樞紐,也是西南歐的交通中心。德國合並維也納後,在公路、航運和鐵路各方麵對西南歐的交通進行軍事上、經濟上的控製。

德國合並奧地利後,英國慌了。英國首相張伯倫急於在非洲方麵謀求與墨索裏尼取得諒解。張伯倫迫使在對意問題上的“強硬派”艾登下台,墨索裏尼得到了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