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亞諾外長贈給裏賓特洛甫一枚阿農齊亞塔頸章。這不僅使戈林妒火中燒,還使得他差點眼淚都流出來。戈林硬是鬧了一場,說這個頸章應該贈給他,因為真正促成德意同盟的人是他。齊亞諾說:“我回去後會想法給你弄到一枚頸章。”
《鋼鐵條約》是真正的軍事同盟,不像一般軍事同盟那樣幾乎都是防禦性的。《鋼鐵條約》是最公開的攻擊同盟:“簽約雙方若有一方與任何國家發生戰爭,另一方應采取一切措施全力支援。”而一般的條約都規定若一方受其他國家攻擊時,另一方有援助義務。如果一方主動攻擊其他國家,則另一方沒有援助義務。
墨索裏尼之所以投入希特勒的懷抱,原因是他忘不了英法在一戰後的背信棄義,再加意大利與英法在非洲殖民地問題上有著難以調和的矛盾,還希望利用同盟關係來穩住德國,使德國不貿然在歐洲發動大戰,好讓意大利有備戰的時間。墨索裏尼向希特勒強調和平至少應維持到1942年,希特勒也保證繼續維持和平。
墨索裏尼希望和平的確是出自真誠,意大利在1935年向埃塞俄比亞發動侵略戰爭,到1936年5月才結束,又陷入遊擊戰的泥潭。在1936年,意大利又參加西班牙內戰,一直到1939年初結束西班牙用兵。這時,意大利國力受損較大,急需休息。
然而,希特勒卻另有打算,他隻想利用《鋼鐵條約》來虛張聲勢,以便壓迫波蘭屈服。然而,波蘭始終不肯屈服,戰爭的爆發迫在眉睫。
墨索裏尼感到自己受到欺騙了,他想廢除《鋼鐵條約》,以免被德國拖下水,但又認為英法可能在波蘭重演慕尼黑那一幕,德國很可能再次獲得勝利,他不想失去德國這個盟友。在這種矛盾的心理下,墨索裏尼難以決斷。
8月24日,德蘇兩國簽署互不侵略條約,使希特勒更加放心:除非波蘭投降,否則德國就會入侵波蘭。德蘇條約的公布使墨索裏尼受到很大刺激。
希特勒事先沒有通知墨索裏尼,墨索裏尼感到憤怒,因此他說意大利沒有完成戰爭準備,無法采取軍事行動,意大利對德國的支援僅限於政治和經濟,同時警告希特勒,雙方已經約定在1942年以前不發動戰爭。
希特勒對墨索裏尼的態度很理解,意大利人一貫玩弄牆頭草的手段,他認真地反問墨索裏尼,意大利需要什麼東西才能完成準備,希望他開列清單以便德國提供。
墨索裏尼所開列的項目漫天要價,把希特勒嚇壞了,斷然拒絕。無奈之下,希特勒對意大利的援助僅限於以下三項要求:一是意大利的報紙和廣播支持德國;二是盡量虛張聲勢牽製法英兩國;三是向德國工業和農業輸出勞動力。
希特勒對墨索裏尼保持著尊重,但失望之情卻溢於言表。墨索裏尼感到顏麵受損,於8月31日表示他願意出麵調停,希特勒委婉地拒絕了。
雙方沒有出現公開的裂痕,但《鋼鐵條約》卻形同廢紙,完全沒有任何約束力。
事實上,《鋼鐵條約》的簽署使德意軍事同盟具有法律形式,但兩國的軍事合作幾乎不存在。不僅不製定聯合作戰機構,甚至兩國的參謀人員都很少接觸。
希特勒的所有戰略決定都是倉促決定的,甚至連德國的高級將領們事先都可能毫無準備。希特勒無法事先通知墨索裏尼,都是在軍事行動後,向墨索裏尼作禮貌的“報備”。
德意之間盡管有《鋼鐵條約》的存在,但雙方卻沒有真正的同盟戰略。雙方勉強綁在一個戰車上,彼此互不信任,在戰場上和後方經常發生摩擦。
按照一些德國將領寫的回憶錄,他們認為意大利對德國是個沉重的包袱。若意大利能夠保持中立,對德國的貢獻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