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於謙“隻留清白在人間”
於謙是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於青天”。
於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於謙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
皇上因為於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鍾。誰知管家根據於謙的叮囑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鬆。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於謙見了,在下麵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複命去了。
不一會兒,於謙的同鄉好友,和於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於謙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於謙敘談友情。
於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於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
明朝五十萬大軍在土木堡全線崩潰,消息傳到北京,太後和皇後急得哭哭啼啼,從宮裏內庫撿出大量金銀珍寶、綾羅綢緞,偷偷派太監帶著財寶去尋找瓦剌軍,想把英宗贖回來。結果,當然是毫無希望。
從土木堡逃出來的傷兵,斷了手的,缺了腿的,陸續在北京街道出現了。京城裏人心惶惶,誰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樣。再說,京城裏留下的人馬不多,瓦剌軍來了怎麼抵擋呢?
為了安定人心,皇太後宣布由郕王朱祁鈺監國(就是代理皇帝的職權),並且召集大臣,商量怎麼對付瓦剌。大臣們七嘴八舌,不知怎麼辦才好。大臣徐有貞說:“瓦剌兵強,怎麼也抵擋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將遭到大難、不如逃到南方去,暫時避一下,再作打算。”
兵部侍郎於謙神情嚴肅地向皇太後和郕王說:“誰主張逃跑的,應該砍頭。京城是國家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勢就完了。大家難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訓嗎?”
於謙的主張得到許多大臣的支持,太後決定叫於謙負責指揮軍民守城。
於謙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遠大的誌向。小時候,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畫像。於謙十分欽佩文天祥,把那幅畫像掛在書桌邊,並且題上詞,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學習。長大以後,他考中進士,做了幾任地方官,嚴格執法,廉潔奉公;後來擔任河南巡撫,獎勵生產,救濟災荒,比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專權的時候,貪汙成風,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隻有於謙從來不送禮品。有人勸他說:“您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於謙甩動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隻有清風。”他還寫了一首詩,表明自己的態度,詩的後麵兩句是:“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後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說長道短,閭閻就是裏巷。“兩袖清風”的成語就是這樣來的。)
因為於謙剛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黨誣告於謙,把於謙打進監牢,還判了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員和百姓聽到於謙被誣陷的消息,成千上萬的人聯名向明英宗請願,要求釋放於謙。王振一夥一看眾怒難犯,又抓不住於謙什麼把柄,隻好釋放了於謙,恢複了他的原職;後來,又被調到北京擔任兵部侍郎。
這一回,在京城麵臨危急的時刻,於謙毅然擔負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麵加緊調兵遣將,加強京城和附近關口的防禦兵力;一麵整頓內部,逮捕了一批瓦剌軍的奸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