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機智的吐蕃求婚使團(1 / 1)

第45章 機智的吐蕃求婚使團

吐蕃的發祥地是雅魯藏布江流域的雅隆河穀。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鬆讚幹布繼讚普位,遷都邏些,接著征服諸部,完成了西藏的統一。

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吐蕃首次遣使入唐,鬆讚幹布聽說突厥、吐穀渾娶了唐朝的公主,心生羨慕,於是也派人求婚。唐太宗沒同意。後來鬆讚幹布再次求婚,並派其相祿東讚獻黃金5000兩及珍寶數百件作聘禮。鬆讚幹布的執著和人品終於打動了唐太宗,答應把文化素養很高的文成公主嫁給他。但給求婚使團出了五大難題,要求全部答出才能最後允婚,使團首領祿東讚在解答難題時,表現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

第一道題一根木頭,兩頭一樣粗細,哪頭為根部,哪一頭為尾部。聰明的祿東讚將木頭放入水中,因為根部密度大,略重,所以向水裏傾斜,此題被破解了。

第二道題一塊玉,中間有一曲折眼孔,用細線從孔的這頭穿到那頭。祿東讚將孔的那頭塗上蜂蜜,然後將柔軟的細線拴到螞蟻的腰上,把螞蟻放在孔的這頭,螞蟻聞到氣味開始向孔裏爬,再加上祿東讚不斷的吹氣,螞蟻把線帶到了孔的那頭。

第三道題一百匹馬駒和一百匹母馬混在一起,哪匹馬駒是哪匹母馬生的。有些使者以毛色區分,結果都分錯了,祿東讚將母馬和馬駒分開關起來,隔了一夜,才把母馬一匹匹放出來,馬駒一看自己的媽媽出來了,忙去吃奶,不一會兒全分出來了。

第四道題一百隻小雞,一百隻母雞,哪隻小雞是哪隻母雞孵的?祿東讚曉得,小雞吃食物時,常跟母雞在一起。於是先把雞和母雞分開,到喂雞食的時候,把母雞一隻隻叫到雞群中,小雞一見母雞就跟著啄食去了。然而,還有一些小雞不肯跟母雞去,祿東讚就學老鷹和鷂子的叫聲,結果,這些不聽話的小雞也嚇得跑到自己的母親跟前去了。

第五道題每個使臣一天之內吃完一隻羊,喝完一壇酒,還要回到自己的住處去。別的使臣有的吃到一半,喝到一半就醉得省人事,祿東讚雖然也有些醉了,但他來之前,就已經在自己的住處拴了一根線牽到喝酒的地方,這樣祿東讚,帶著醉意,順著線回到了住處。

第六道題這是最後一道題,有五百宮女,麵遮蓋頭,其中有文成公主,讓使臣辯認。使臣們誰也沒見過文成公主,這題太難了。聰明的祿東讚是個有心人,他的鄰居是一個老媽媽,女兒在宮裏當文成公主的侍女,於是他通過老媽媽,了解到有關文成公主的一些生活情況。文成公主喜歡用一種香,香味獨特,蜜蜂喜歡這種香味。在辯認那天,祿東讚手裏抓了一隻蜜蜂,手一鬆開蜜蜂就飛到文成公主頭上。

至此,六個問題全部被祿東讚解答出來,唐太宗心想,吐蕃大臣尚且如此聰明,國王也絕不呆笨,於是將文成公主許配與鬆讚幹布,從此演出了一部藏漢兩族人民千年友好史。這個故事被生動的描繪在西藏很多地方的壁畫上。

智慧寄語

鬆讚幹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是漢藏兩族人民親密、友好、合作的象征。父母應經常向孩子講述這類人物在曆史中的貢獻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