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性情豪放,淡泊名利(2 / 2)

王羲之一連幾次向朝廷反映災情,希望朝廷減免勞役和捐稅,請求開倉救民。他派人從外地運來大批糧食,懲辦了一些貪吏。

後來,會稽的社會秩序終於穩定了,逃荒的百姓紛紛返回。揚州刺吏王述把王羲之視為眼中釘,處處和王羲之作對。三年任期滿後,王羲之假病辭職。王羲之寫了一篇文章,在父母的墳前發誓永遠不再為官。從此,王羲之就在會稽山陰定居。

王羲之的幾個兒子都愛好書法,寫得最好的是第七子王獻之。王獻之自幼喜歡書法,七八歲的時候就開始練習毛筆字了。

有一天,王獻之正趴在桌子上寫字,王羲之走進屋來,悄悄地走到他的背後,突然抓住筆管使勁向上一拽,但是因為王獻之寫字時筆管握得太緊,所以沒有拽起來。王羲之感到很吃驚。

後來,王羲之對家人說:"他將來一定會出名的。"

王羲之為了培養王獻之,特地書寫了《樂毅論》讓他照著練習。

王獻之學習書法,起得早,睡得晚,甚至忘記了吃飯睡覺,毫不疲倦地趴在桌上不停地寫;用完了成堆的白紙,寫完了成缸的墨汁。過了一段時間,王獻之覺得自己練得差不多了。

有一天,他擺上桌子,鋪好了白紙,研好了墨汁,拿起毛筆寫了一個"大"字。寫完之後,他站起身來左看看,右看看,覺得寫得不錯,於是就高高興興地拿起來送到王羲之手裏,讓父親看。

父親一看,一句話都沒有說就拿起毛筆在"大"字底下加了一個點,變成了一個"太"字,然後把字交給他。

王獻之不知道父親為什麼要這麼做,就把加了一點的"太"字拿到母親那裏。王獻之的母親雖然不經常寫字,但對書法藝術也很精通。她拿起這個"太"字,仔細研究了很長一段時間,然後對他說:"孩子,你寫字的功夫還不夠深,整個字隻有底下的那一點像是你父親寫的。"說完,拿起毛筆在這個字旁邊寫了兩句詩:學書用了三缸墨,隻有一點像羲之。

王獻之看了母親寫的詩,臉上現出了慚愧的神色,因為這一個"點"並不是他寫的。為此他經常感到自己寫的字遠遠不如父親。

王獻之拿著這個字回到父親那裏,對父親說:"我怎樣做才能把字寫好呢?寫好字的訣竅是什麼?"

王羲之把他帶到家裏的十八隻水缸跟前,指著水缸對他說:"練好字的訣竅就在這些水缸裏邊,你把這十八隻水缸裏的水用完了,就會知道了!"王獻之聽了以後,再也不敢驕傲自滿了,繼續刻苦用功地練習起來,像父親那樣"臨池學書,池水為墨",終於吸收了前人的優點,加上自己的創造,形成獨特的風格,成為我國曆史上一位大書法家。人們常把他們父子並稱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