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這種沸騰全國的輿論對中央的統治者和當時的地方實力派形成我們叫黃雀在後的強大壓力,才阻止了當時那些軍政人物為了手中的權力不顧民族大義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來。

所以我覺得從這些方麵能看出一種超越。抗日戰爭勝利僅僅就戰場上來看,一直到日本行將投降之前,日軍還在國民黨正麵戰場層層進攻。一直到1945年的4月底5月初,甚至到了6月份還在發動芷江戰事,就是日軍的最後一次湘西作戰。當時雖然國民黨的正麵戰場具有兵力的優勢,具有兵器的優勢,甚至具有空中優勢,但是還在節節防禦,甚至還在節節敗退。

我們之所以能夠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之所以能頂到最後——重慶政府不管怎麼說它確實頂到最後了,沒有投降。那麼這點單單從蔣介石個人的抗日意誌和國民黨的抗日意誌來尋找原因我覺得是不夠的,它關鍵是什麼?是中華民族的總體覺醒。

就像我們前麵講的,你看那些學生遊行,你看那些地方的包括工商會、律師協會、媒體所形成的強大壓力,它實際上代表什麼呢?就是中華民族前所未有的覺醒,而這種覺醒是什麼呢?不管是國民黨還是共產黨,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不管是統治者還是被統治者,都共同認識到了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那麼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地團結起來,雖然有若幹動作還是不太得力,但是畢竟是頂到了最後,頂到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可以看出,抗戰到底已經成為一種全民族的堅強意誌。

我們以前這種覺醒都不是很徹底。1898年的戊戌變法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我們隻能把它作為一個統治階層的高級人士的覺醒。那麼到了1919年的五四運動,是作為知識分子階層的覺醒。但是1937年抗日戰爭的爆發,真正是完成了全民族的覺醒。

僅僅統治階層的覺醒,僅僅知識分子的覺醒,這是不夠的,所以1937年的抗戰,是中華民族一次真正的徹底覺醒,而我們的勝利最終來源於此。

共同的勝利與榮光

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整體,這個整體就是當國家有難、民族有難的時候,我們是一個共同的命運體。我們的命運、我們的榮譽和我們的尊嚴完全是一體的。

從海峽兩岸共同對抗日戰爭的紀念,包括湖北對3000多名國軍將士遺骸的重新掩埋,建立烈士墓,我覺得都體現了這一點。

我們今天再看抗日戰爭的勝利曆史的時候,想到的不僅是個寬容的問題,更是種包容,民族的包容,我們這種民族利益的追求,這種愛國主義的弘揚,它是超出黨派的。

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勝利,裏麵有共產黨人的犧牲,同樣有國民黨人的犧牲,雙方的將士浴血奮戰。當然,指揮層出現一些問題,像國民黨的指揮層自不用說,像汪精衛這樣的叛變,還有幾十萬、上百萬偽軍的出現,大多數都是國民黨軍隊所出現的叛變,這些我們姑且不說。

我們從另一麵看,畢竟這個民族覺醒了,有些少數的敗類是存在的,但是作為一個民族的總體,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作戰也是英勇的,指揮官有一些指揮問題存在,但是將士的廝殺,將士的獻身,還是英勇的。

從這兩點看,我們對抗日戰爭的紀念,包括對這些死難烈士的追祭,實際上就是真正弘揚一種中華民族的精神。

我記得前幾年的時候,台灣一些退役將領在參觀國防大學的時候,我們專門把他們帶到抗日戰爭紀念碑前、帶到抗日英雄群體像前,他們看完很感動。

那個雕像群有八位將領,有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最高軍銜的將領,像左權、彭雪楓等人,還有國軍將領在抗日戰爭犧牲的,像張自忠、戴安瀾等人。國軍四位、八路軍和新四軍四位。

當時,這些台灣過來的退役將領看完以後非常感慨,他們認為大陸方麵包括大陸的軍隊方麵正在恢複一種曆史的真相。

當然,我們又反過來問他們,我說像這樣的雕像出現在大陸、出現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最高學府國防大學不足為怪了,那麼在台灣有沒有這樣的雕像或有沒有可能出現?他們麵麵相覷,台灣沒有。

現在海峽兩岸在共同紀念抗日戰爭的勝利,大陸方麵體現了一種更大的包容,一方麵謳歌了抗日戰爭中敵後戰場的這種傑出貢獻,同時毫不回避抗日戰爭中正麵戰場起到的巨大作用。

我們在共同謳歌這些光榮曆史的時候,也不得不稍有遺憾地看到,台灣方麵幾乎還是一邊倒地紀念,台灣方麵幾乎不提共產黨的敵後戰場,幾乎不提或者很少提共產黨在抗日戰爭中所起的重大作用。

從這點可以看出,就海峽兩岸來比的話,這種民族心理,這種進步,我們應該說是走在前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