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隆大教堂--和上帝對話的地方(3 / 3)

據接觸過康拉德的人士透露,康拉德沉著、冷靜、堅毅,有出奇的記憶力和敏銳的感覺,但也非常孤獨、多疑、善感。當市長的第一年,有一次,他的司機開車不小心與電車相撞。康拉德自己從破損的汽車裏爬了出來,滿臉是血,但依然非常鎮靜,並向醫院方向走去。診斷結果出來後,醫生發現康拉德的顴骨碎了,麵部其他地方也受了傷。從那以後,他的麵部表情變得非常僵硬,很多人因此而懷疑他是個非常不幽默的家夥。

康拉德是一位非常正直的官員。二戰時期,由於不願與納粹同流合汙,康拉德在1934年和1944年兩度被捕。出獄後的他依然沒有得到任何自由,被徹底隔離,電話整日被監聽,郵件也被逐一檢查,身邊到處都是監視者。他沒有退休金,銀行存款也被凍結,生活完全失去保障,但他憑借著自己頑強的毅力活了下來。

戰後的德國分成了東西兩部分,在聯邦德國舉行第一次選舉時,73歲的康拉德毅然參加。他遊曆各地做政治演說,其高漲的熱情和充沛的精力,簡直和年齡極不相稱。最後,新聯邦議院選舉他為德意誌聯邦共和國第一任總理。

二戰結束後,德國飽經世界大戰硝煙的洗禮,淪為戰敗國,百廢待興。康拉德上台後以超人的毅力和靈活的處事原則,努力使聯邦德國一步一步地脫離困境。重新在世界舞台上贏得一席之地。他把管理國內經濟的權力交給了經濟部長艾哈德教授,自己則騰出精力處理政治事務,尤其是外交事務。

在外交上,康拉德有著特有的處事方式,每當內閣會議陷入僵局時,他總能輕鬆地改變。他會將辯論中斷片刻,並把一瓶葡萄酒傳遞一圈。在幾杯酒和友好的閑聊之後,會議重新開始,那時,反對方似乎也不太堅決了。康拉德最大的資本之一,即是在70多歲也能孜孜不倦地工作。他曾經告訴當時的美國副總統尼克鬆,一位最優秀的政治家是"能夠坐得比別人更長的人"。如有必要,他刻意將會議一直延續到深夜,他耐心地坐著,直到一個接一個的昏昏欲睡的對手們同意他的觀點。

1953年4月,康拉德到達華盛頓與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及國務卿杜勒斯會談。他想借此會談緩解人們因希特勒和納粹而造成的仇德心理。當時美國輿論反德情緒非常強烈,許多有影響的美國人建議,美國應該拒絕參加歐洲防務。

會談開始後,一直主張美德友好的尼克鬆便不斷為德國人說好話,他不斷提醒美國人,德國人從一開始就幫助過美國人建設家園。並且還別有深意地提到另一件事:在距離康拉德下榻的布來爾賓館幾步遠處,就矗立著一尊普魯士軍官弗裏德裏奇?施托伊本男爵的塑像。施托伊本在1777~1778年冬季,曾經和喬治?華盛頓總統在福傑山穀一道服役,並且幫助訓練美國獨立戰爭時期的軍隊,成績卓著。尼克鬆說,美國人民決不會忘記施托伊本和數百萬德國人對美國作出的貢獻。話畢,康拉德做了答謝講話,他不失時機地對尼克鬆說:"你剛才提到了施托伊本男爵。對你的寬宏大量我表示非常感謝,因為你讚揚了美國和德國之間的友誼,但是卻並沒有提到最近幾十年的事。"第二天,他又特意到施托伊本的塑像前獻了花圈。這一行動極大地改變了美國輿論對德國的看法。此後康拉德又先後六次訪美,與美國建立了很好的戰略夥伴關係。

在1955年秋,康拉德訪問了莫斯科,與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舉行會談,目的是為了緩和蘇聯對聯邦德國的好戰狀態,並希望蘇聯鬆動一下對民主德國的控製。但他發現赫魯曉夫在這些問題上毫不妥協,而且還經常恫嚇他,表現得非常無禮。在一次宴會上,赫魯曉夫一杯接著一杯地向康拉德祝酒,想看看這個在談判桌上難以對付的79歲總理能否被酒精製服。但是他萬萬沒有想到,康拉德有一個如同他的鋼鐵般的意誌一樣堅強的胃。15次祝酒後,康拉德仍舊不偏不斜並很機警--雖然他早就知道赫魯曉夫自己的酒杯中裝的是白開水。

第二天早晨,康拉德瞅準時機,以諷刺的方式告訴赫魯曉夫,任何做這種事的人都不能獲得信任。當赫魯曉夫發覺自己的詭計被識破後,十分尷尬,但又不得不佩服這位德國領袖的大度與忍耐力。

除了勇氣,康拉德還表現出驚人的斡旋能力。1959年,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白宮為前來華盛頓出席杜勒斯葬禮的外國貴賓們舉行了一個招待會。在招待會上,康拉德看見尼克鬆和蘇聯外長葛羅米柯站在一起。葛羅米柯剛從關於德國和柏林問題的日內瓦會議上飛到華盛頓,這場會議已經僵持很久了。此前,美蘇雙方的會談很不愉快,但這樣的場合又不便表示什麼,所以葛羅米柯和艾森豪威爾都板著臉站著。為打破僵局,康拉德向他們走過去。艾森豪威爾見終於來了可以說話的人,便說:"許多人說葛羅米柯和我長得相像。"康拉德笑著說:"的確是,這倒使我有了一個打破日內瓦僵局的建議。您坐上葛羅米柯的飛機回日內瓦,讓葛羅米柯留下來做副總統。那麼,我相信,這種僵局將立刻被打破。"此話一出,一臉陰沉的葛羅米柯竟然也笑了起來。

在外交上,康拉德的另一巨大功績是促成法德和解和歐洲統一。他頂住世俗壓力,與法國外長羅伯特?舒曼一致同意:建立一個把歐洲大部分的鋼鐵和煤炭生產置於聯合控製下的國際權威組織,這個史無前例的安排導致了歐洲共同體的誕生,法德和歐洲終於團結在一起。在英國首相丘吉爾和外交大臣艾登的幫助下,康拉德設法使聯邦德國於1954年加入了北約組織,並於1955年從盟國的控製下贏得了徹底的獨立。1957年,在康拉德的積極促成下,聯邦德國和法國、意大利、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在羅馬簽訂了《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和《歐洲原子能聯營條約》,建立六國共同市場,邁出了歐洲統一的第一步。

在發展經濟上康拉德有自己的一套,1951年,康拉德和德國主要勞工領導人之間達成了一項協議,允許工人與工業監督委員會的管理人員平起平坐,享有同樣的選舉權。這使得德國30年沒出現重大的勞工騷動。這個協議被艾哈德進行了精明的管理,1949年,康拉德說服了盟國不要大量拆除德國工業,安定的環境使聯邦德國贏得了戰後近30年驚人的經濟增長。

康拉德在80多歲時,仍然辛勤工作,一天能夠完成比他年輕20歲的人一樣多的工作量。1967年4月19日,康拉德去世,享年91歲。康拉德逝世後,不少聯邦德國公民拍電報或寫文章,感謝他"為德國人民所做的一切"。康拉德的支持者、曆史學家吉多?克內普說,"康拉德把我們帶入德國曆史上最幸福、最和平的年代......他領導德國走出納粹時代,進入民主時代。"就是那些反對黨領袖也承認他具備"真正領導者的素質"。西方評論家則稱讚他"以他的鐵肩支撐危局,使一個戰敗的、幾乎氣息奄奄的民族經受住了考驗"。

"一名政治家不僅需要博學多識,敢於麵對現實,善於思考,而且還必須勇敢無畏。"康拉德當年在談論自己從政多年的感受時說。而他的一生,也正是以此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