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60年教堂大廳基本竣工,但是在1560年,因為德國宗教改革運動,教堂建造被中斷。
19世紀60年代,普魯士帝國強盛,財力雄厚。科隆大教堂未盡的工程又被提上議事日程。德國人極欲表現自己的強國國力地位,下定決心要將這座世界最高的教堂完成。
籌集資金的活動很快展開,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大教堂開始被一層又一層地加高,一間又一間地加寬,於是便形成了今天由兩座"高塔"為主門,眾多小塔相配襯,內部呈"十字心"為主體的建築群。
曆經六個世紀的漫長歲月而終於建成的大教堂不負眾望,成為與巴黎聖母院、羅馬聖彼得大教堂並肩的歐洲三大宗教建築。
名聲在外的科隆
作為德國第四大城市的科隆,既不是國家首都也不是州首府,但它卻"大得驚人"。無論從曆史、經濟和文化的角度,還是在國際上的影響與知名度來說,科隆都比其他城市更有資格作為德國的代表--曆史悠久同時帶有濃厚的現代氣息。
科隆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著名城市,有"北方的羅馬"之稱。公元前38年,羅馬帝國正稱雄歐洲,皇帝奧古斯都派駙馬阿格裏帕揮師北進,抵達萊茵河邊,與河東為數眾多的日耳曼部落隔河對峙。阿格裏帕招募盟友烏比爾部落到河西來建起軍營要塞,共同防守新開拓的邊地。此後,這裏便成為羅馬帝國軍事要塞。幾十年後,這個軍事營寨四周漸成了熱鬧的街市和繁華的居民區。這時,阿格裏帕的外孫女登上了皇後寶座,她懇請皇帝把自己的故鄉升格設市,這一舉動,使科隆即將迎來一個全新的時期。
於是在公元50年,克勞狄一世下詔,授予科隆羅馬城市的權力,並定為名為科隆尼亞?克勞狄?阿拉?阿格裏皮內西姆。科隆尼亞意為羅馬人的拓居地,克勞狄是皇帝名,阿拉是烏比爾部落的祭壇,阿格裏皮內西姆則是皇後名加詞尾變化而來。歲月流轉,這冗長的市名逐漸被人們簡化為"科隆"。
科隆有著優越的地理位置,這為它發展成一座繁華城市奠定了基礎。它地處南北水路和東西大道的要衝,又是朝聖要道。舟楫車馬都從這裏經過,八方貨物也在這裏集散。另外科隆還有一個特權,那就是所有途經科隆的貨物,都必須首先在該市展銷三天,才能繼續轉運。這對於科隆的商業,無疑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科隆的富商和手工業行會奪回了城市管理權,大主教逃往波恩,不再是科隆的統治者,於是科隆成為帝國自由市和漢薩同盟的重要城邦。
羅馬時代是科隆曆史上的第一個興盛時期,這裏商賈雲集,街市繁盛,城垣高壘,至今猶存的羅馬塔,就是那時城垣的一部分。中世紀是科隆的又一個盛世,795年,查理大帝將科隆定為大主教駐地。此後,城池經幾度擴建,到12世紀時,今日科隆內城的規模就已經形成。那時有四萬人常住科隆,人口甚至超過當時的巴黎和倫敦,成為德意誌首屈一指的大城。
鐵與蒸汽機的時代為科隆帶來了第三個興盛時期。1815年,科隆被並入普魯士。隨後鐵路修到了科隆,與河運連成一氣。隨著魯爾煤田的開發和鐵路的延伸,科隆一躍而成近代的工商業都市。1876年,發明家奧托在科隆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四衝程內燃機,轟動了各國工業界,也為這裏帶來了空前的發展。
科隆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科隆遭到猛烈轟炸,全城幾乎被夷為平地。戰後,人們在廢墟上重建了科隆新城,這座曆盡滄桑的萊茵古城,再次成為一個興旺發達的現代化大城市。
今天,科隆已經無疑是無數旅遊者去德國觀光的首選,除了科隆大教堂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科隆是世界狂歡三大慶祝中心之一(其他兩個是美因茲和杜塞爾多夫),每年這裏都要舉行規模盛大的遊行活動。科隆的狂歡節以規模盛大,曆史久遠而聞名。許多外地人,甚至外國遊客都慕名專程而來,在科隆度過這使人一生難以忘懷的狂歡節。
最偉大的德國人
二戰後期,盟軍的轟炸幾乎將德國夷為平地,科隆也不例外。在羅馬教廷的強烈幹預下,科隆大教堂雖受到十多枚炸彈的襲擊,但幸運的是基本上保留下來。戰後德國的第一任總理是康拉德?阿登納是一位科隆人,家鄉的科隆大教堂也一直是他的驕傲。為了使教堂恢複原貌,他主持了科隆大教堂的修複工作,不久,大教堂便又驕傲莊嚴地聳立在了科隆。這位總理的名字叫康拉德,和1248年8月15日聖母升天節為科隆大教堂動工主持奠基儀式的主教康拉德?馮?霍士塔鄧同名,實在是非常巧合的一件事情。
兩位康拉德都和科隆大教堂有著非常深厚的淵源,都受到科隆人的敬重和推崇。古代的康拉德為神聖的科隆大教堂奠定了基石,近代的康拉德修複了戰後被毀壞的教堂,並且為戰後德國的重建和發展打下了基礎。德國德意誌曾進行了一項名為"最偉大德國人"的民意調查。榮膺這一稱號的正是康拉德?阿登納,這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聯邦德國的首任總理。1517年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發起者、德國基督教新教創始人馬丁?路德位居第二的。科學共產主義學說的創始人、《共產黨宣言》的作者卡爾?馬克思則名列第三。
康拉德?阿登納何以被人們如此推崇呢?作為一位跨世紀的政治人物,康拉德?康拉德經曆了德意誌帝國、魏瑪共和國、第三帝國和聯邦德國等四個重大曆史時期。1949年至1963年,在他擔任聯邦德國總理期間,德國經濟恢複並迅速發展。因此,康拉德在德國民眾中享有崇高的聲望。在他的領導之下,德國在政治上從一個戰敗國到重新獲得主權,進而成為西方國家的一個平等夥伴;經濟上醫治了戰爭的創傷,並通過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創造了德國的"經濟奇跡"。在德國現代史上已深深地打上了康拉德的印記。他的影響至今仍到處可見,人們甚至把這一時期稱之為"康拉德時期"。
19世紀,康拉德?阿登納出生在德國科隆市的一個法院職員家庭,年幼時他成績優秀,但由於家裏負擔不起他上學的費用,不得不在中學畢業後當了一名銀行職員。年齡尚輕的康拉德為應付繁雜的事物常常疲憊不堪,加上一直有繼續上學的念頭,就顯得更加可憐。於是在他工作沒多久,父親就決定壓縮家庭開支,以供他繼續上學。當康拉德得知,家裏為了他能受教育付出了很大代價後,便更加刻苦學習。先後在弗賴堡、慕尼黑和波恩大學攻讀法律和國民經濟專業。為了增加學習時間,他有時在夜間把腳放在冷水桶裏以保持頭腦清醒。
他的努力終於有了結果,畢業後兩年,他在一家法律事務所工作。1906年,康拉德獲悉,科隆需要一名年輕的法官到參議會任職。於是,他直接找到業務主管說:"請派我去吧!我相信能做好。"最後,政府任用了他,從此康拉德開始了持續57年的政治生涯。1917年秋,他當選為科隆市長,在他熱愛的家鄉一幹就是12年。那年,康拉德41歲,是德國當時最年輕的大城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