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比薩大教堂--因塔樓而著名(1 / 3)

第五章 比薩大教堂--因塔樓而著名

比薩大教堂是意大利著名的宗教文化遺產,建於1063~1092年間。中世紀的意大利崇尚古羅馬的柱式、拱券式建築特征,從而形成了羅曼式建築風格。位於意大利中部托斯卡納地區的比薩大教堂建築群就是這一建築形式的代表作。

羅曼建築原意為具有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建築,又譯作羅馬風建築、羅馬式建築、似羅馬建築等,是10~12世紀歐洲基督教流行地區的一種建築風格,多見於修道院和教堂。

4世紀以後,歐洲由於基督教活動奉命合法化,各地相繼興建起了教堂建築。最初的教堂建築樣式是利用當時原有的公會堂,稱巴西裏卡。這種建築從外表看來雖然樸素,內部裝飾卻竭盡靡麗之能事。比薩大教堂是個例外,雖然平麵仍呈以往的"巴西裏卡"式,然而其圓圓的頂部,以及層疊的券廊,是典型的羅曼式建築。

羅曼建築承襲初期基督教建築,采用古羅馬建築的一些傳統做法如半圓拱、十字拱等,有時也用簡化的古典柱式和細部裝飾。後來經過長期的演變,逐漸用拱頂取代了初期基督教堂的木結構屋頂,在對羅馬的拱券技術不斷進行試驗和發展中,采用扶壁以平衡沉重拱頂的橫椎力,後來又逐漸用骨架券代替厚拱頂。

羅曼建築的典型特征是:牆體巨大而厚實,牆麵用連列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以增加通透感,減少石頭建築給人們帶來的沉悶氣息。一般教堂兩麵有一兩座鍾樓,有時拉丁十字交點和橫廳上也會有鍾樓。中廳大小柱有韻律地交替布置。窗口窄小,以使得在較大的內部空間也具備陰暗神秘的氣氛。樸素的中廳與華麗的聖壇形成對比,中廳與側廊較大的空間變化打破了古典建築的均衡感。

羅曼建築經過不斷的發展,中廳愈來愈高。為減少和平衡高聳的中廳上拱腳的橫椎力,並使拱頂適應於不同尺寸和形式的平麵,後來在它的基礎上創造出了哥特式建築。所以說羅曼建築是一種過渡形式,而它的貢獻不僅在於把沉重的結構與垂直上升的動勢結合起來,而且在於它在建築史上第一次成功地把高塔組織到了建築的完整構圖之中。羅曼建築的著名實例有:意大利比薩主教堂建築群、德國沃爾姆斯主教堂等。

比薩大教堂是一件藝術傑作,曆時50年始建成。在一片寬闊的草坪上,坐落著聞名於世的比薩中央教堂廣場,這裏紀念碑、紀念堂成群,其中有四件中世紀時的建築傑作,那就是大教堂、洗禮室、鍾樓(即斜塔)和墓地。這些建築對意大利11世紀到14世紀間的藝術觀念產生了極大影響。

比薩大教堂長95米,縱向四排68根科林斯式圓柱。縱深的中堂與寬闊的耳堂相交處為一橢圓形拱頂所覆蓋,中堂用輕巧的列柱支撐著木架結構的屋頂。大教堂正立麵高約32米,底層入口處有三扇大銅門,門上是聖母和耶穌生平事跡的各種雕像。大門上方是幾層連列券柱廊,以帶細長圓柱的精美拱圈為標準,逐層堆疊為長方形、梯形和三角形,布滿了整個大門正麵。教堂外牆用紅白相間的大理石砌成,色彩鮮明跳躍,視覺效果非常強烈。

教堂前方約60米處是一座洗禮堂,始建於12世紀,洗禮堂基本采用羅馬式建築風格,但後來的一些工程也采用了哥特式風格。

洗禮堂是一座圓形的大理石建築,直徑為39米,總高為54米,圓頂上立有3.3米高的施洗約翰銅像。洗禮堂內有雕刻家尼古拉?皮沙諾的作品,雕刻非凡絕倫,描繪了耶穌基督的一生。

比薩大教堂的鍾樓比比薩教堂更加有名,它就是著名的比薩斜塔。斜塔實際是大教堂、鍾樓、洗禮堂和墓地所組成的宏偉的整體的一部分。建於1173年的比薩斜塔看似一座違背引力的建築,因為巨大的傾斜度和傳說伽利略在此做的自由落體實驗而久負盛名。

大教堂的背後究竟藏著怎樣的故事,斜塔又為什麼如此之斜,卻又始終不倒呢?

伽利略的實驗

伽利略?伽利雷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先驅者,是意大利文藝複興後期偉大的意大利天文學家、力學家、哲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也是近代實驗物理學的開拓者,被譽為"近代科學之父"。他是為維護真理而進行不屈不撓的戰士。恩格斯稱他是"不管有何障礙,都能不顧一切而打破舊說,創立新說的巨人之一"。

1590年,伽利略在比薩大教堂的比薩斜塔上做了"兩個球同時落地"的著名實驗,相傳無數的貴族和科學家都在場。在當時,實驗的意義被認定為是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物體下落速度和重量成比例"的學說。這一實驗,使比薩斜塔聲名鵲起。雖然伽利略在比薩斜塔所做實驗後來被嚴謹的考證否定了,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依然都要前往參觀,他們把這座古塔看做伽利略的紀念碑。

1564年2月15日,這位堪稱巨人的科學家出生在意大利西海岸比薩城一個破落的貴族之家。據說他的祖先是佛羅倫薩很有名望的醫生,但是到了他的父親伽利略?凡山杜這一代,家境卻日漸敗落。為了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們在離比薩城不遠的佛羅倫薩開了一間賣毛織品的小鋪子。

作為家中的長子,小伽利略背負著父親很大的期望。小時候的伽利略就非常聰明,對什麼事物都充滿了強烈的好奇心且心靈手巧。於是,父親為兒子的未來設計了一條陽光大道,那就是將來像祖輩那樣當一名醫生,以複興家族的聲望。

伽利略非常爭氣,17歲那年,就考進了著名的比薩大學,並且按照父親的意願,進入了醫科專業。比薩大學是所古老的大學,學校圖書館藏書豐富,這很合伽利略的心意,但是伽利略對醫學並沒有多大興趣,他很少上課,並且一上課就對教授們教課的內容提出這樣那樣的疑問,使教授們難於回答,在教授們的眼裏,伽利略是個很不招人喜歡的壞學生。不過,伽利略隻是興趣不在醫學,但是對數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卻抱有十分的好奇,並且經常以懷疑的眼光看待那些自古以來被人們奉為經典的學說。

此時,歐洲正經曆著曆史上著名的文藝複興時代,而意大利又是文藝複興的發源地。人們開始對千百年來束縛思想的宗教神學和傳統教條產生動搖,伽利略也深受影響。一個偶然的機會,伽利略聽了宮廷數學家瑪竇?利奇的講課。這位青年數學家淵博的學識,嚴密的邏輯性,特別是他在證明數學難題時的求證方法,使伽利略深深著迷。下課後,他找到宮廷數學家瑪竇?利奇,並向他提出了許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

瑪竇?利奇原是跟隨托斯坎尼大公爵從佛羅倫薩來到比薩的,任務是給宮廷裏的侍童講數學,沒有想到這裏會有一個如此熱心的聽眾,瑪竇?利奇覺得伽利略提出的問題非常有趣,充分顯示出超群的智慧和深厚的學識功底。

然而當瑪竇?利奇聽說伽利略是比薩大學醫科學生時,他不禁脫口而出:"啊,伽利略,你是一個數學天才,將來你會成為一個傑出的數學家的。"伽利略的臉紅了,於是他談了自己對醫學的厭倦,以及父親對他的期望,也傾訴了自己因為不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學習的苦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