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科隆大教堂--和上帝對話的地方
科隆大教堂是歐洲北部最大的教堂,以輕盈、雅致、高入雲端的雙塔著稱,它以法國蘭斯主教堂和亞眠主教堂為範本,是德國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國哥特盛期樣式建造的教堂。科隆大教堂高16l米,是全歐洲最高的尖塔,四周林立著無數座的小尖塔與雙尖塔相呼應。如今,教堂的兩個尖頂已經成為科隆這個城市最著名的標誌,而且也是眾所周知的德國建築的紀念碑。
約公元50年,科隆作為羅馬帝國的殖民地,由羅馬人建設。到了785年,羅馬天主教會在這裏設置了主教。萊茵河交易中心發展起來,科隆漸漸成為一座重要的城市。15世紀,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承認了科隆自由城市的地位,獲得城市自由權的科隆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然而15世紀後,隨著漢薩同盟的衰退,科隆在德意誌中的經濟地位逐步下降。
大教堂的興建是天主教和中世紀文化在歐洲勃興的象征。1164年,科隆大主教萊納德在征戰意大利米蘭時,奪得一件珍貴的戰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東方三聖王的遺骸。於是,科隆便成為繼西班牙的聖地亞圖、意大利的羅馬和德國的亞琛之後最有名的朝聖地。1238年,法國國王從拜占庭皇帝手中購得耶穌受難時戴的荊冠,此舉使得巴黎成了科隆最強有力的競爭者。為了保住聖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團決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來供奉這份遺骸,以達到和巴黎抗衡的目的。
於是在1248年,準備充足的科隆大教堂正式開工了。當時正值卡羅琳王朝時期,法國建築家凱爾哈裏特受邀設計建造科隆大教堂。最初,設計的規模並沒有這麼大,其建築形式采用早期基督教時代的建築方法,極為樸素。然而,由於曆次戰爭阻隔,特別是"30年戰爭"和"百年戰爭"兩次悠長的宗教戰爭,使得科隆大教堂的建築工程時斷時續。1560年時,工程被迫中斷。1842年,德國著名建築家卡爾?腓特烈?辛格勒向市民呼籲重開大教堂工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響應這個呼籲並給予了財政支持,使得大教堂在1842年9月4日第二次奠基。直到1880年10月15日,這座當時榮膺世界最高建築物的科隆大教堂終於建成。也可以這麼說,正是一次次的暫停和災後重建,才使得科隆大教堂的規模不斷擴大。
盡管建造周期漫長,然而由於它先後的建築者都持有同樣的信仰,且絕對忠誠於原定的計劃。所以整個教堂的風格和諧而完整,除了它自身特有的價值和其包含的藝術價值外,它還表現了歐洲天主教的力量和耐力。大教堂工程規模浩大,建築期長達632年,至今仍保存著成千上萬張設計圖,堪稱世界之最。
科隆大教堂正式名稱為"聖彼得和瑪麗亞大教堂"。它之所以名揚四海,是因為它有幾個"之最"。首先,它是德國最大的教堂,占地8000平方米,建築麵積6000平方米,東西長144.5米,南北寬86米,內有10個禮拜堂。其次,它是世界上建築時間最長的教堂。從1248年開始動工興建,到1880年全部建成,前後共跨越7個世紀,曆時632年。第三,它的雙塔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塔,北塔高159.38米,南塔高157.31米。第四,它是歐洲教堂中收藏品最多的教堂。教堂陳列室珍藏著各個世紀留下來的皇帝的聖衣、手稿,聖器中有"三王"骨骸,石棺裏保存教皇遺骸,還有十分名貴的耶穌受難的木雕等文物。
即使在今天,科隆大教堂也依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從正麵仰望這龐大的建築,隻見兩座尖塔好像兩把利劍直刺青天,塔尖各有一尊紫銅鑄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高舉小耶穌。教堂四周是無數座小尖塔,將兩座主塔襯托得更加雄偉。夜色中的科隆大教堂最為壯觀:在燈光的輝映下,教堂顯得熒光閃爍,燦爛奪目。
科隆大教堂是德意誌人民心血和汗水的結晶,凝聚著德意誌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創造力,也顯示了德國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藝。試想,在當時科學技術並不發達的年代,建造如此規模的建築,其難度是多麼的大。二戰中,這個教堂也在盟軍飛機的轟炸後部分損毀。據說為了避免教堂一萬平方米的玻璃彩繪受盟軍飛機的轟炸,當年教堂的主事曾將這些玻璃彩繪拆下來,人工分類編號,藏在當地一個居民家中,直到戰後,在維修教堂時才重新安裝上去。
跨越6個世紀的建造過程
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國人一定會說"巴黎聖母院才是正宗"。但擁有科隆大教堂的德國人可不會讚同。因為如果從哥特式建築的主旨上講,科隆大教堂的尖尖的高高的屋頂給人留下的印象更深一些,其"哥特味"也更濃一些。
這座德國最大的教堂整整花費了632年才建成。由16萬噸石頭堆積而成的如同石筍般林立的科隆大教堂,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建築,而是一座蘊涵著德意誌民族精神的無可比擬的曆史見證。
795年,科隆被定為威斯特法倫大主教的駐地,科隆的宗教地位日趨加強,獲得"北方的耶路撒冷"之名。科隆主教在籌劃修建一座宏偉的教堂後,得到了熱烈的響應,2.5萬名市民熱切期待著在這個德國當時最大的城市裏建造一座"世界第一"的大教堂。於是富人捐錢,窮人出力,藝術家貢獻智慧,統治者全力支持。有了人力、財力、物力的支持,大教堂的建造終於可以順利實施。
大教堂在加洛林王朝希爾德大教堂的遺址上開始興建,最初的工程是從1248年到1322年的唱詩堂封頂。前期工程耗資巨大,以當時的技術條件來看簡直難以想象。由於設計中的雙頂教堂高達44米,且直上直下,這就要求既保證底座地基的穩固,又要體現哥特式建築所獨具的垂直線性的效果。為了達到這樣的預期,人們首先在地上澆鑄屋頂平台,然後再將其吊至近60米的高空--為了減少重量和節省石料,木匠們和泥瓦匠們合作製成了木石結合的屋頂。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擔心"纖細"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牆將屋頂托住,並且依照節省和美觀的原則,立柱上的許多石料被抽空,建成了玻璃隔屏。要知道,44米高的屋頂如果出現塌方,後果是無法預知的。慶幸還有聰明的設計師,他們利用羅馬式大教堂建築中的拱門設計,創造了有尖角的拱門、肋形拱頂和飛拱,從而有力地幫助了立柱支撐穹隆式吊頂--這也便是哥特式建築的精髓之所在。在科隆大教堂裏,每一根主柱周圍都有拱牆相對應,通常是五拱,也有三拱和七拱。
木匠、泥瓦匠、石匠、搬運工乃至各種後勤人員日夜不停工作。夏天,他們趁著天亮每天工作14小時以上,冬天也要幹七八個小時。有的工人幾乎三頓飯都在高高的塔樓上吃,其艱苦程度可想而知。然而盡管條件艱苦,工期緊張,但設計師們並沒有絲毫馬虎,在完全不具備現代幾何學和力學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對於每一個細節部分都反複研究,邊試驗邊建造。甚至在沒有統一的尺寸標準的情況下,那些不知名的偉大的建築師們索性親自搭建模型和製造實物,為的就是一次成功。工程進展到後期階段時,由於經費緊張再加上地區主教之間爭權奪利,公認的報酬沒有了任何保障,許多參與施工的人幾乎就是靠著一個堅定的信念去完成本職工作的--他們對上帝無比虔誠,希望能造一座人間天堂以接受上帝的賜福。1322年,地區主教海因裏希?馮?維思伯格主持唱詩堂封頂儀式,科隆大教堂工程正式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