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石頭奏出的交響樂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是中世紀興建的一座著名的哥特式天主教教堂,被譽為"中世紀建築中最美的花"。它的地位、曆史價值無與倫比,是曆史上最為輝煌的建築之一。
聖母院坐東朝西,正麵塔樓高68米,屋頂正中直插藍天的尖塔高達90餘米。風格獨特,結構嚴謹,十分雄偉莊嚴。底層有三座並排的桃形大門,中間門上是《最後的審判》浮雕。南北兩門上為聖母子浮雕。
從外麵仰望教堂,正麵有兩個高塔,南塔中的兩座鍾重達13噸。19世紀又在教堂上麵加建了一個尖塔,高聳入雲。據說有106米高,使整個聖母院顯得挺拔峻峭,使人感到一種向藍天升騰的雄姿,如音符般激越昂揚。
巴黎聖母院教堂的正門分上中下三層,下層由三個尖頂的門洞組成,尖頂由一層套著一層的浮雕組成,從外向內觀望,非常富有穿透感。使原本笨重的大理石,有了一種輕靈的質感。左邊的門洞是"聖母門",上麵雕刻聖母聖嬰像,雕工精細,格調雄渾,藝術上居三門之冠。右邊是"聖安娜門",聖安娜是聖母瑪利亞之母,除了她之外,門上還雕有5世紀巴黎著名大主教聖馬塞爾的像。中門描繪的是《最後的審判》,雕刻強有力地表現了天主耶穌在"世界末日"審判每個人命運的嚴峻場麵:一邊是靈魂得救後升入天堂的景象;一邊是由於罪惡深重而被打入地獄的慘景。
教堂的第二層是著名的"國王長廊",長廊上並排站立著28位古代君王雕像,這裏的每一件雕塑都可以稱得上是石雕藝術的上乘之作。呆呆的大石頭被賦予了藝術生命,並且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界限。
教堂內部極為樸素,洋溢著柔和的氣氛。大廳可容納9000人,坐席前設有講台,講台後麵置放三座雕像,左、右雕像是國王路易十三及路易十四,兩人目光齊望向中央聖母哀子像,耶穌橫臥於聖母膝上,聖母神情十分哀傷。曾經有許多重大的典禮在這裏舉行,例如宣讀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的讚美詩,又如1970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的葬禮等。
第二層樓照例是斑斕的玫瑰窗,刻畫著一個個生動的《聖經》故事。第三層樓就是最頂層,雨果筆下的鍾樓就是這裏。從鍾樓可以俯瞰巴黎如詩畫般的美景,塞納河上風光,一艘艘觀光船載著遊客穿梭遊駛於塞納河中。
巴黎大教堂的最聞名的是它華麗的建築外形和精美的雕塑裝飾。教堂內部,穿過門洞走進聖母院的大廳,廳深約130米、寬約40米。據說石鋪地麵達6000平方米,可容納13000人做禮拜。長達35米的柱石支撐著巨大的拱頂,垂直線條引人仰望,所有的柱子都挺拔修長,與上部尖尖的拱卷連成一氣。數十米高的拱頂在幽暗的光線下隱隱約約,閃閃爍爍,這是另一種飄飄欲仙的音樂,加上宗教的遐想,似乎石柱的頂端就是天堂。
如今,聖母院大教堂不僅是一座宗教聖殿,並且以其哥特式的建築風格,祭壇、回廊、門窗等處的雕刻和繪畫藝術,以及堂內所藏的13~17世紀的大量藝術珍品而聞名於世,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建築愛好者和遊人。
巴黎聖母院廣場上有法國公路網"零起點"(Pointzero)標誌,從巴黎到什麼地方有多少公裏,就是從這個"原始點"開始測量的;從什麼地方到巴黎有多少公裏,也是指的到達這個"圓點"的距離,巴黎聖母院在巴黎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法國偉大的作家維克多?雨果稱聖母院為"巨大的石頭組成的交響樂",並說它"偉大的建築就像高山一樣是幾百年的產物"。雨果的名著《巴黎聖母院》可與巴黎聖母院相互輝映。聖母院竣工至今已有700年,它像一位飽經滄桑的老人,目睹了六個半世紀的法國曆史。
曆史見證榮耀
曆時180多年的巴黎聖母院作為榮光之地與神聖思想互相關聯地證明,它是歐洲宗教建築登峰造極之作。高聳挺拔,輝煌壯麗,整個建築莊嚴和諧,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如果說艾菲爾鐵塔是現代巴黎的標誌,那麼巴黎聖母院無疑是古老巴黎的象征。這座偉大的建築全部采用石材作原料,高高聳立,富於變化,難怪藝術家會稱它為石頭的交響樂。
巴黎聖母院位於法國巴黎市中心、塞納河中的西堤島上,是歐洲早期哥特式建築和雕刻藝術的代表。作為天主教巴黎總教區的主教堂,它集宗教、文化、建築藝術於一身,是古老巴黎的象征。許多的文藝作品都以巴黎聖母院為創作背景和命名。著名作家維克多?雨果在不朽名作《巴黎聖母院》中盡情描繪了它的魅力和風采。將其比喻為石頭的交響樂。書中淒美動人、離奇曲折的情節,更給這座古老、壯觀的教堂增添了蕩魂奪魄的傳奇色彩。
聖母院所在的西堤島麵積僅0.25平方公裏,但它卻是巴黎的搖籃。2000多年前,這裏還是榛林密布、沼澤縱橫荒無人煙的所在。後來,"巴黎西"族的漁民來此生養繁衍,促進了它的初步發展。公元元年初,羅馬帝國的軍團進入這裏,他們在島上建宮殿,蓋教堂,塞納河兩岸逐漸繁榮起來。也就是說,在聖母院大教堂之前很久,這裏就存在不止一座宗教性建築。而在此地址上所修築的第一座基督教教堂據說修建於4世紀,是一座用來祭拜聖史蒂芬的大型教堂。也有說法認為早期的教堂是在7世紀建造的,隻是使用了一些更早期時的建築要素。
10世紀的加佩王朝時期,巴黎開始成為法國的首都。而這裏也成為巴黎或整個法國的宗教中心。正是緣於此地的重要性,人們開始認為原有的聖史蒂芬教堂的規模與它所處的重要地位嚴重不符,再加上教堂隨著時間變得老舊不堪,這個問題就變得愈加突出。於是,人們開始思索重新修築一座大型的教堂。1160年時,巴黎主教昴熙斯?德?蘇利發起了教堂的重建計劃,並於1163年時埋下第一塊基石,當時的教皇亞曆山大三世負責奠基,這一事件象征著新教堂建造的開始。整座教堂在1345年全部建成,曆時180多年,這就是後來舉世聞名的巴黎聖母院大教堂。
建造這樣一座教堂是一項非常宏大艱辛的工程。據記載,自1163年奠基到1345年竣工,曆時182年。共動用民工數十萬,木工、石工、金工和玻璃工等技術工人1500人。建院用的巨石是從數十裏外的山上采下後用牛車拉到工地上的,工程之艱巨浩大可窺一斑。
1163年,教堂的第一塊基石被埋入土中。開工後,教堂的修築速度非常快,到1182年,聖母院的基本功能算是大致成形。此後,工人們開始將舊的教堂拆除,新教堂逐漸開始進行日常的宗教活動。然而,在此後,教堂的建造依然經曆了一個十分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在聖母院的建造過程中,一共更換了四位姓名不可考的建築師。
在修建聖母院的計劃中,新的建物要比原建物東移,以便在教堂前方騰出一個可以作為遊行用途的廣場。但是由於該島麵積有限,實在無法實現這一想法。為此,昴熙斯主教決定以填土的方式將一個原本是孤立在西堤島東邊的小島和本島相連,這樣就有了建築教堂所需的大片土地。除此之外,他還拆了不少屋舍,以便能鋪設一條全新的街道"新聖母院路",這條六米寬的街道是中世紀時巴黎最大的一條街,這同樣是一個不小的工程。
而在建築風格上,巴黎聖母院堪稱是歐洲建築史上一個劃時代的標誌。在巴黎聖母院之前,歐洲及世界各地所建的都是羅馬式教堂,建築造型幾乎千篇一律。看起來粗笨臃腫,且內部空間低矮壓抑,幽暗沉悶。而巴黎聖母院的出現則完全打破了這種陳規,創造了一種嶄新的哥特式的教堂結構。這種哥特式結構,使整個建築物變得氣宇軒昂。這座用巨石建成的聖母院的大廳、塔樓和扶臂,其頂端都采用了尖塔形。這使得教堂的穹頂大大升高,教堂內的空間擴大了。加上大麵積鑲嵌彩色玻璃,堂內光線十分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