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石頭奏出的交響樂(2 / 3)

巴黎聖母院自修建之初就被罩上了榮耀的光環。當時教皇和法國國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了它的奠基儀式。在此之後,大教堂足足經過將近兩個世紀的修建才最後竣工。其後巴黎聖母院又經曆了各種磨難和戰亂的破壞,幾乎變得殘敗不堪。直到1864年,人們再次對這個古老的建築進行了大規模的修複後,巴黎聖母院才又回複了它昔日的風采。

數百年來,巴黎聖母院一直是法國宗教、政治和民眾生活中的重要活動場所,許多重大的典禮儀式都在此地舉行。它是1430年英王亨利六世和其後蘇格蘭瑪麗皇後加冕典禮舉行的地方。1455年,被尊為"聖女貞德"的奮起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民族女英雄貞德的昭雪儀式在此舉行。路易十四和路易十六的加冕大典也選擇了這裏。它幸免遭受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破壞,得以為拿破侖和約瑟芬的加冕做見證。此後,巴黎聖母院在兩次世界大戰中保存了下來,它依然是歐洲曆史與複原力的象征。當然巴黎聖母院也是屢經整修,才保持了現在如此莊嚴、秀美的身姿。

《巴黎聖母院》和維克多?雨果

說起巴黎聖母院,人們自然會想到大文豪雨果的著名小說《巴黎聖母院》。其實小說中所描寫的曲折情節,不過是作家雨果的藝術構思而已。然而,巴黎聖母院卻因此名揚天下,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

《巴黎聖母院》,從1831年第一次出版以後,是整整一代人的追求。故事講的是一個撞鍾人和一個流浪美少女之間發生的感人故事。

一個又聾又醜的男人--卡西莫多從小被巴黎聖母院的神父克羅德收養,長大後成為教堂的撞鍾人。無論外貌、身份還是見識都談不上,然而心底卻非常的善良。

儀表堂堂、道貌岸然的克羅德神父自從遇見美麗的吉卜賽少女埃斯梅拉達後,便開始對其神魂顛倒,於是便指使卡西莫多強行擄走埃斯梅拉達,以達到占有的目的。

然而在途中,埃斯梅拉達被福比斯騎兵上尉隊長所救,於是,善良的埃斯梅拉達便愛上了福比斯這個救命恩人。然而福比斯是個風流成性的男人,埃斯梅拉達最終被他所害,成了一名罪犯,最終被判死刑。就在行刑前,醜陋的聾子卡西莫多將埃斯梅拉達救走並藏身於聖母院中。在這裏,卡西莫多給了埃斯梅拉達最溫暖、最無私的愛護。

誰知,同是流浪者的乞丐群眾為救埃斯梅拉達而衝入教堂,將卡西莫多當成了壞人對待,失去保護的埃斯梅拉達被由克羅德帶領的軍隊絞殺在廣場上,憤怒的卡西莫多將克羅德高高舉起從教堂頂樓扔了下來,最後卡西莫多撫摸著埃斯梅拉達的屍體殉情,他們最終實現了另一種形式的結合。

埃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為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至於副主教克羅德和敲鍾人卡西莫多,則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羅德有身份、有地位,但道貌岸然。他過著清苦禁欲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自私、陰險、不擇手段,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而卡西莫多,則是個又醜又殘的"怪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淩。隻有在埃斯梅拉達那裏,他才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托在埃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為她赴湯蹈火,甚至可以為了她犧牲自己的生命。

透過雨果這部名著,我們看到了其中隱藏的深刻的美學和哲學思想,此書對於巴黎聖母院這座建築所產生的影響也非常巨大。作家精彩的情節描述,重新賦予了這座建築物生命力,使聖母院更加聞名遐邇。也促進了巴黎聖母院的保護工作,使這座古老的建築,雖曆盡滄桑而無損,這不能不說是雨果以及他的名著《巴黎聖母院》的一大功績。

維克多?雨果是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雨果在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鬆出生,他的父親曾被拿破侖的哥哥、西班牙王約瑟夫?波拿巴授予將軍頭銜,所以,兒時的雨果曾經隨父親在西班牙駐軍。

很小的時候,雨果就表現出非凡的才智,他9歲便開始學著寫詩,雖然後來他回到巴黎上學後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一直是寫作。15歲那年,他寫的《讀書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時,他的作品在當時著名的"百花詩賽"獲得了第一名。在雨果20歲的時候,他出版了自己的詩集《頌詩集》。除此之外,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受到軍人家庭的影響,雨果最初的詩歌多是以歌頌保皇主義和宗教為主題。然而當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漢?伊斯蘭特》問世後,情況發生了轉變。由於這部小說獲得了小說家諾蒂埃的讚賞,從此雨果與諾蒂埃結緣,作品開始逐漸向浪漫主義靠攏,最終成為浪漫派的領袖。而《巴黎聖母院》則是雨果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曆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後,還是被一遍遍地翻印、再版,即使今天,隨便在哪個書店都可以輕易找到這本傳世名著。

其實雨果早在少年時代就對建築藝術--尤其是哥特建築藝術有濃厚的興趣,為了寫好這部小說,他至少進行了三年的準備,熟悉中世紀的法國社會,親身鑽進聖母院的旮旮旯旯進行研究,同時他還廣泛閱讀有關資料,幾乎掌握了法國人引以為榮的巴黎聖母院所有的奧秘。1830年7月著手寫稿,最終完成了這部憤怒而悲壯的命運交響曲。

巍峨的巴黎聖母院以其不朽的智慧,在它存在迄今800多年中,默默注視著滾滾河水、芸芸眾生,曾經是多少人間悲劇、人間喜劇的見證!在雨果的這部小說中,它仿佛有了生命的氣息。在雨果的生花妙筆下,它活了起來,同時也以它所銘刻、記述並威武演出的命運交響曲增添了偉大作家的光輝。

在19世紀群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雨果的創作曆程超過60年,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的中國情結

雨果心中一直有一個"中國情結"。這要從1860年10月18日說起,那一天,北京西北郊的圓明園被熊熊燃燒的大火肆虐著。中國帝王的"萬園之園"化為了灰燼。此時,凡是有良知的人們都會深深譴責這罪惡的行徑,然而,直到現在我們也沒有看到,那時候西方世界關於此事的批評之詞。曆史的公論安在?曆史沒有為咱們留下可以見證的文字。

然而,終歸還是有一些爭議者會不懼強權,憤然站起。一年後,在和北京遠隔千山萬水的英屬根西島上,有個流亡者從大西洋的波濤裏挺起身子,喊出三個響亮的字:"我抗議",他就是偉大的作家雨果。

在圓明園被毀一周年的時候,雨果寫出《致巴特勒上尉的信》,盡管當時處於被流放的境遇,依然決絕地表達了自己對於此事的立場。這封信靜悄悄地收錄在《言行錄》裏,直到1875年出書時才與世人見麵。雨果是第一個站出來抗議的人。如果沒有他為後世留下的這封信,人們大概會對所謂的文明世界感到徹底地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