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王室專屬地(1 / 3)

第二章 威斯敏斯特教堂(西敏寺)--王室專屬地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亦稱西敏寺,坐落在英國倫敦泰晤士河畔,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之一,英國人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它的前身是7世紀時建在泰晤士河一個小島上的祭祀聖彼得的小教堂。威斯敏斯特的本義是西部大教堂的意思,因為它位於城區以西,而城東倫敦塔外的一個都會寺院叫"東寺"。

早在8世紀這裏便有教堂了,即816年撒克遜國王塞伯特所建的隱修院。1050年,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下令對其進行擴建,以作為自己的墓地。1065年竣工並正式啟用。之後這一帶便成為身份不凡的地區。曆代皇帝都喜歡在教堂中加入自己一筆,直到15世紀末整個工程才告竣工,現在我們所見到的哥特式教堂由1245年亨利三世時重建。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巍峨壯麗的教堂之一,它的外觀恢弘凝重,裝潢優美精致,整座建築金碧輝煌而又靜謐肅穆,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威斯敏斯特教堂東臨泰晤士河,主要由教堂及修道院兩大部分組成。正門朝西,占地麵積八英畝,主體建築是前後三排長達287米的宮殿大樓,兩端和中間由七座橫樓連接。宮殿西南角和東北角各有一個高塔。西南角的維多利亞塔高102米,長寬各22.9米,全部為石質結構,內部共分11層,因其防火性能強,所以被用來存放議會的重要的文件檔案。

教堂平麵呈拉丁十字形,總長156米,寬22米,大穹隆頂高31米,鍾樓高68.5米。整座建築金碧輝煌,前麵兩塔高聳,顯得莊嚴神聖,被認為是英國哥特式建築的傑作。這座教堂的建立似乎是遵循聖彼得的指教,據說他曾在首位主教梅裏圖斯領行的封聖典禮上現身。

教堂內的穹頂寬闊高遠且構造異常複雜,由穹頂垂直懸掛的大吊燈華麗璀璨,流光溢彩。從入口到祭壇,一路是華貴富麗的紅毯,祭壇上則鋪著鮮豔的紅色絲絨、裝飾得金碧輝煌,這裏就是舉行王室加冕禮和皇家婚禮的地方。祭壇前麵有一座尖青靠椅,這是曆代帝王在加冕時坐的寶座,據說是件有700多年曆史的、一直使用至今的古董。寶座下麵擺放著一塊來自蘇格蘭的被稱作"斯庫恩"的聖石。寶座和聖石都是英國的鎮國之寶。祭壇後麵就是修建者愛德華的墓碑,高達三層。

教堂的精華傑作位於最東端,是建於1503~1519年的亨利七世禮拜堂,以其造型精巧的扇形穹頂而聞名。其實,禮拜堂本身也是一座小教堂,因為它不但有獨立的本堂,還有兩邊的側廊,亨利七世的陵寢設在禮拜堂的一端。因裝飾華麗精美,亨利七世禮拜堂被認為是"所有基督教國家中的至美之所"。其巨大的扇形垂飾和宛如倒掛著的晶瑩華美的鍾乳石拱頂,設計大膽,構思巧妙,是整個建築中最精彩之處。室內布滿各種壁龕,每個龕內都有雕像,多達上百個。

在教堂內還有許多像亨利七世禮拜堂這樣的獻給死去君主的建築,西敏寺教堂的宏偉和別有洞天由此可見。

威斯敏斯特的柱廊恢弘凝重,拱門鏤刻優美,屏飾裝潢精致,雙塔巍峨高聳,整座建築既金碧輝煌,又靜謐肅穆。教堂四周高處五顏六色的彩色玻璃裝飾,使以灰色為主調的教堂在莊嚴中增加了幾分典雅和華麗的情調。其精美豪華、富麗堂皇為英國教堂之冠,不愧是英國哥特式建築中的傑作。

教堂的主要特點是大門外有一對塔樓,由聖保羅教堂的設計者克裏斯托弗?雷恩的學生在18世紀設計。整個建築古典莊嚴,高大古樸,弓形的石雕精美細致,挺拔的立柱直指蒼穹。教堂頂上林立的塔尖直衝天際,建築精巧。東北角的方形尖塔是一座96米高的鍾樓,塔頂有一口聞名全球的大本鍾。鍾樓建於1856年,大鍾重13噸半,直徑7米,時針長2.75米,分針長4.27米,鍾擺重305公斤。每走一小時,就會報時一次,洪亮的鍾聲通過英國廣播公司的光寶王傳遍世界。大鍾的監製人為本傑明?荷爾爵士,大本鍾因此而得名。

教堂南側是修道院,創建於13世紀,是一方形庭院,周圍設開敞拱廊,拱廊周圍另有許多附屬建築物。修道院庭院的東南麵有一處寶庫廳和地下小教堂。小教堂現為寺院博物館,長方形的廳堂內陳列著國王、王後和貴族們在葬禮中放置在無蓋棺材中供人憑吊的雕像。這些雕像造型異常真實生動,因為它們都是根據真人死後的麵容模製下來的。其中以愛德華三世(1312~1377)的雕像最為古老,以英國海軍中將納爾遜子爵的雕像最為精致。

納爾遜子爵是被譽為"海洋權威的化身"的英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海軍指揮官,他曾在一次海戰中大敗拿破侖,從而最終導致了拿破侖滑鐵盧之戰的失利。

作為英國中世紀建築的主要代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建築風格和特點,雖然在馬拉鬆式的建造年代中不斷地推移變化,從諾曼式、哥特式,一直到早期文藝複興的式樣,不過它的基本特色仍屬於哥特式。

威斯敏斯特教堂不僅是宗教聖地,而且是英國王室的活動場所。從11世紀勝利王威廉開始,除愛德華五世和愛德華八世外,其他英國國王都在此加冕登基。王室的結婚、葬禮等儀式也在這裏舉行。它見證了泰晤士河的千年滄桑,觸發著遊人的思古幽情。它不僅是英國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築,還是一座難得的曆史博物館。

曆史與榮耀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國際上知名度絕不亞於世界第一大教堂--梵蒂岡的聖彼得大教堂,對於英國的百姓來說,它的政治地位幾乎可以和白金漢宮相提並論。這不僅因為它是大多數英國人寄托精神信仰的所在,更重要的,它還是英國王室曆史榮耀和悲歡的見證。

在1540年英國國教與羅馬教廷決裂前,它一直是天主教本篤會即天主教的隱修院修會之一的教堂,1540年之後,一直是倫敦的國家級聖公會教堂。自11世紀中期英王愛德華一世在這裏修建宮殿、重建教堂以來400多年,威斯敏斯特宮一直是英國的主要王宮,1547年成為英國議會所在地。這座教堂首先受關注的是它的政治意義,其次是紀念意義,第三才是它在建築史上的地位和藝術價值。

1066年,征服者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了一場盛大的加冕典禮。加冕典禮上,英格蘭本地居民擁聚威斯敏斯特教堂前歡呼慶賀。神經質的諾曼人錯誤理解了這一場麵,威廉在整個典禮過程中惶惶不安,唯恐喪命。加冕結束後,諾曼士兵對人群發動攻擊,還焚燒了周圍的一些房屋。

自此以後,所有英王都在此加冕登基,包括當今的伊麗莎白二世女王。據統計,約有40位王儲在此登基。王室成員的婚禮以及其他曆史性的慶典,也多在這裏舉行。此外,威斯敏斯特大教堂還是英國君主的陵墓所在,他們死後都長眠於此。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實際上成為英國王室的禦用教堂。人世間的尊榮繁華,從這裏獲得,也從這裏消逝。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見證了英倫王朝的風雨滄桑。西敏寺是一部英國王室的石頭史書。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總是在英國經曆重要曆史時刻時進入世界的視野。據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護國主克倫威爾被殺後,頭顱掛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尖頂上61年。

1947年,現任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與她的遠房表兄菲利浦王子的婚禮也是在此教堂舉行,幾年之後的1952年6月1日,伊麗莎白二世同樣在這座教堂加冕登基。

1997年9月6日,英國王室在這座教堂為戴安娜王妃舉行了葬禮,當時曾有媒體報道說,估計有2億人通過電視觀看了這一場麵。而就在為戴安娜舉行葬禮的16年前,此教堂見證了她與查爾斯王子的"世紀婚禮"。

數年之後的2002年4月9日,它再次以盛大的場麵進入全世界的視線:當天250多台攝影機和400名技術人員,動用一萬米長的電纜,將英國王太後的盛大葬禮的現場轉播到全球187個國家。王太後生前曾在此舉行過婚禮和加冕儀式,現在又在這兒舉行她的葬禮。這足以說明這座教堂對於英國王室及其臣民的重要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