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者愛德華的兒子看來的確是與王位無緣,1066年10月,哈羅德二世於黑斯廷戰役戰死,谘議院不得不選舉他為國王。然而誰知又殺出個征服者威廉,這個法國人,是法國諾曼底公爵的私生子,性格頑強、桀驁不馴。他八歲就繼承了爵位,成為諾曼底公爵。
據說,他和英格蘭國王懺悔者愛德華還是表親。有一年懺悔者愛德華來法國就住在威廉家,威廉盛情款待,感動得懺悔者愛德華發出宏願:百年之後我死了,英格蘭的王位就給你。
1066年1月5日懺悔者愛德華去世後,威廉果然用武力征服了英格蘭,成了這裏的王。
由於征服者威廉,英國自羅馬帝國時代以來再次被卷入了歐洲中心地區的複雜關係中(此前征服英國的,不過是文明程度比英國還落後的諾曼人),由於威廉在法國擁有領地,致使英、法兩國王室從此糾葛不斷,此後數百年中兩國的交流和碰撞成了西歐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
亨利三世
現在的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規模要歸功於亨利三世的重建。亨利三世極為崇拜懺悔者愛德華。他的臥室裏掛滿了懺悔者愛德華的畫像,而且僅僅因為聽說懺悔者愛德華時常穿簡樸的長袍,亨利三世就有模有樣地加以效仿,甚至把自己最心愛的長子命名為愛德華。
出於對愛德華的崇拜,亨利三世在1245年開始拆除懺悔者愛德華時代的舊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修建和裝修上,亨利三世顯得極為慷慨,最終使其成為一座具有哥特風格的教堂。如今,來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裏的人們都會看到,懺悔者愛德華的遺骨安放在主祭壇上,而亨利三世本人就安放在祭壇的旁邊。這些都是亨利三世生前所希望的安排。
亨利三世即位的時候才九歲,是諾曼人入侵以來的第一位兒童國王。他的父親約翰國王在英格蘭中部被毒死,留給他一個四分五裂的國家。亨利三世的加冕禮於當年10月28日在格洛斯特大教堂匆忙舉行。而之前英格蘭君主的加冕禮已經形成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的傳統。參加亨利三世加冕禮的隻有少得可憐的貴族和三位主教參加,約翰國王指定的遺囑執行人則一個也沒到場。加冕禮中使用的"王冠"隻是一個簡單的金色圓環,而應該為英格蘭國王加冕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卻在支持法國王子路易。
亨利三世當時麵臨的局麵是,有一半以上的英格蘭領土已經被法國王子路易占領。而另一方麵英格蘭的貴族們發現一個兒童國王明顯比一位成年法國王子更容易擺布。所以,年幼的亨利三世還是有一些支持者的。
亨利三世即位之初,攝政威廉?馬歇爾就以亨利的名義迫不及待地重申了《大憲章》,以此來換取貴族們的支持。這使得越來越多的英格蘭貴族轉而支持亨利三世。後來法國王子路易在多佛爾戰役和林肯戰役連吃敗仗後,於1217簽署"蘭貝思條約",放棄對英國王位的要求並返回法國。在1220年5月17日,在霍諾留斯三世教皇的要求下,亨利三世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了他的第二次加冕禮。
亨利三世一生極為向往強大的法國式王權並希望恢複崩壞的王室權威。1227年,亨利三世開始了親政生涯。他試圖恢複不受限製的王權。他非常喜歡任用外國人,通過溫切斯特主教彼得引入了相當多的法國人到英格蘭宮廷中擔任重要職務。同樣的,因為亨利三世與羅馬教皇關係緊密,大量意大利人也進入到英格蘭社會中。大量的外國人在宮廷占據高管要職也讓英格蘭貴族十分的不滿。亨利三世的統治方法在許多英格蘭貴族看來也相當的古怪,他長時間沒有公開任命管理某個領域的部長,許多領域沒有任何明確的負責人。
因為這些原因,國王和英格蘭貴族們的對立便成了家常便飯。統治時期,教會的權力在社會上擴大起來。大量的教堂和高級教士被授予土地。羅馬教會則在英格蘭大量斂財。溫切斯特主教彼得被流放前,時常為一些新建的教堂在英格蘭募集資金,而這些教堂並不是全部都在英格蘭。
1236年,亨利三世和普羅旺斯的埃莉諾結婚,婚後育有五個子女,其中一個夭折。長子愛德華成為日後的愛德華一世。有趣的是當愛德華出生時,亨利三世要求倫敦市民獻上昂貴的禮物。如果誰的禮物令他不滿意,他甚至會退回去。
亨利三世大力提拔的法國籍貴族蒙德福特,第六代萊斯特伯爵與亨利的妹妹秘密結婚了。這一事實讓亨利和這位大貴族的關係變得十分糟糕。而這位蒙德福特,是亨利三世統治中後期英格蘭貴族的主要領袖,他也被認為是現代議會政治的開山鼻祖。
蒙德福特和亨利三世之間最大的一次衝突發生1248年。這年,蒙德福特被派往加斯科尼,這是英格蘭君主在法國大陸的最後一塊領地。駐紮此地的法國貴族們隻顧自己的利益,非常善變。英格蘭王室的權威受到嚴重威脅,隨時都有丟失的危險。於是亨利三世便派蒙德福特為總督,從而穩住那些不安的法國貴族們。擁有鐵腕手段的蒙德福特讓加斯科尼的大小貴族和他的反對派們叫苦連天,不斷有人狀告他的殘酷政策。他本來以為這是好事,然而,這卻給亨利提供了一個治罪的好借口。
1252年,早有謀劃的亨利三世將蒙德福特召回英格蘭本土,並且以不公正的管理的罪名對他進行了調查。然而經過一係列司法程序後,蒙德福特最後卻被宣布無罪並返回了加斯科尼。這樣的結果,亨利三世當然不會滿意。接著,亨利三世又擲一牌,派他的長子愛德華接替了蒙德福特在加斯科尼的職務。
當年,蒙德福特退出政壇並前往法國。同年法國的攝政王太後卡斯蒂爾的布朗琪去世,法國於是邀請蒙德福特擔任法國攝政,和亨利積怨頗深的蒙德福特拒絕了法國的邀請,因為,此時他想和亨利三世保持和平的關係。
然而,之後發生的一件事情卻招來了英格蘭貴族們對於亨利的極大不滿。教皇英諾森四世表示如果英格蘭願意在財政上支持和德國霍亨施陶芬家族爭奪西西裏的戰爭,願意承認亨利三世的幼子埃德蒙為西西裏國王,亨利竟然接受了教皇提出的條件。
1258年,亨利三世和他的貴族們徹底攤了牌。而亨利繼續資助教皇在西西裏毫無結果的征服戰爭讓貴族們的忍耐達到了極限。加上和威爾士的戰爭,在法國失敗的軍事行動,以及額外的教會建築已經讓亨利三世不得不通過加稅以及其他措施來彌補政府巨大的財政赤字。於是,以蒙德福特為首的貴族們聯合起來強迫亨利三世簽訂了《牛津條例》。規定政府由包括15人組成的貴族會議和每年召開三次的國會組成,而國王的大部分權力都被交給了15人的貴族議會。
至此亨利三世和蒙德福特領導的反叛貴族的矛盾變得不可調節。雙方之間的戰爭於1263年爆發。這場戰爭打打停停,一直打到1267年才結束。最終在裏維斯戰役中,蒙德福特的反叛貴族大獲全勝。亨利三世和兒子愛德華成了貴族蒙德福特的囚犯,不過蒙德福特還算厚道,僅僅是把亨利父子關了起來。之後馬不停蹄地召開他的國會,參加國會的不僅僅有貴族,就連英格蘭各郡,甚至重要的城鎮都成為國會的召集對象。蒙德福特的企圖昭然若揭,許多本來支持他的貴族此時又開始考慮退出了。
15個月後,正當三心二意的貴族們不準備再支持蒙德福特的時候,亨利三世的兒子王太子愛德華逃了出來。他隨即聯合了格洛斯特伯爵在伊夫舍姆戰役中一舉打敗蒙德福特,蒙德福特本人在這場戰役中被殺,亨利三世重新獲得了自由。
戰爭勝利之後,王太子愛德華開始掌握國家實權。這位日後被稱為蘇格蘭之錘的王太子愛德華開始展露了其強硬的一麵,反叛者都受到了殘酷的報複,王室的權威得到了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