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英國的教堂幾乎是隨處可見,其中也不乏氣勢宏偉、藝術成就頗高者,然而,隻有威斯敏斯特教堂堪稱英國的聖地,在眾多的教堂中地位顯赫。
英國人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稱為"榮譽的寶塔尖",因為這裏除了接納王室成員下葬,許多領域的偉大人物也會被獲準埋葬於此,人們都認為死後能在這裏占據一席之地,是至高無上的榮譽。
位於教堂中央往南的甬道上的"詩人角",是文藝家的墓葬地。有幸在此場麵的長眠都是一些著名的詩人和小說家。英國14世紀的"詩聖"喬叟,就安葬於此。他旁邊是丁尼生和布朗寧,都是名噪一時的大詩人。著名的小說家哈代和1907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吉卜林也都被葬在這裏。
這些詩人和小說家的陵墓周圍設有一扇專門的"紀念窗",上麵描繪著他們的名作。"詩人角"中央,並排埋葬著德國著名的作曲家亨德爾和19世紀最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家狄更斯。還有些文學家死後雖葬身別處,但教堂仍為他們樹碑立傳,《失樂園》的作者彌爾頓和蘇格蘭詩人彭斯就享受著這種榮耀。
教堂北廊還立著許多音樂家和科學家的紀念碑。這些人中最為著名的要數牛頓,他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獲得國葬的自然科學家。牛頓的墓地在威斯敏斯特教堂正麵大廳的中央,墓地上方聳立著一尊牛頓的雕像,旁邊還有一個巨大的地球造型,這是在向人們表明他在科學上的功績。
此外,進化論的奠基人、生物學家達爾文,天王星的發現者、天文學家赫謝爾等許多科學家也都葬於此地。當然也有一些人本來有資格葬在這裏,但是卻由於種種原因而最終並沒有在這裏立碑。雪萊和拜倫這兩位舉世聞名的大詩人就是兩個例子,他們都因為驚世駭俗的言行被教堂拒之門外。在物理與化學領域均作出傑出貢獻的法拉第據說也有在此下葬的資格,但是由於他信仰的教派不屬當時統領英格蘭的國教聖公會,而威斯敏斯特教堂正是聖公會的禦用教堂,因此,教皇拒不接受他在教堂內受饗。
威斯敏斯特教堂內還安置著英國著名的政治家丘吉爾、張伯倫等知名人士的遺骸。但隨著"入駐"的人越來越多,而教堂內的空間有限,所以部分偉人的墳墓就被遷移至聖保羅大教堂。
此外,兩次世界大戰中陣亡的英國官兵的花名冊也保存在教堂內。在教堂大院正中還設有無名英雄墓,供人們在此地駐足停留、憑吊緬懷。
威斯敏斯特教堂以其輝煌壯麗的宏偉氣派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教堂之一。無論在世界建築史,還是在英國悠長的曆史上,它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位置。《心靈雞湯》中提到威斯敏斯特教堂有這樣一塊墓碑,上麵刻著:"當我年輕的時候,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了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家;當我進入暮年以後,我發現我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國家,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但是,這也不可能。當我現在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我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雖然這曾經被無數人傳為經典,但在威斯敏斯特教堂並不存在這樣的碑刻。
懺悔者與征服者
作為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創建者愛德華被稱為"懺悔者愛德華"。他在這座教堂建成之後不過幾日便死去了,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更加悲哀的是,他居然沒有留下任何子嗣,使得覬覦王位的親王、貴族紛爭不息。最後來自法國的日耳曼貴族威廉,戰勝了其他的對手,以征服者的姿態坐上了英格蘭的王位。
懺悔者愛德華這個英國國王對許多中國人來說是很陌生的。懺悔者愛德華一生十分曲折,他生於1004年,其母是諾曼底公爵理查二世的妹妹。幼年時代,為了躲避英國和丹麥人的戰爭,他母親帶著有王位繼承權的小愛德華跑回諾曼底娘家避難,直到1042年同母異父的兄弟克努特二世去世,他才回到倫敦繼承王位。
在他所處的和他之前的時代英格蘭多次受到丹麥人的入侵和占領。他的母親,諾曼底的艾瑪也是一位傳奇女子。她第一位丈夫是英格蘭威塞克斯王朝的艾斯爾萊二世,他們生下了愛德華。第二任丈夫是英國丹麥王朝的克努特大帝,同時也是丹麥、挪威和瑞典國王,生有哈德克努特。
1035年,愛德華的同母異父兄弟哈德克努特繼承其父克努特大帝的丹麥王位。1036年,愛德華試圖趕走英格蘭丹麥王朝的哈羅德一世,得到王位繼承權但慘遭失敗,隻得逃回諾曼底。1040年,愛德華同母異父兄弟哈德克努特(在丹麥被尊為克努特三世)成為英格蘭國王,在他的邀請下,愛德華得以返回英格蘭,至此愛德華結束了長期的流亡生活,回到故鄉。1042年,哈德克努特去世,愛德華順利繼承了英格蘭王位,英格蘭丹麥王朝終結,威塞克斯王朝複辟。
懺悔者愛德華因為前30年都生活在諾曼底,於是在宮廷中特別愛任用來自諾曼底的大臣,這一行為讓本土的盎格魯?撒克遜貴族以及在英格蘭定居下來的丹麥籍貴族十分不滿。反對派都團結在了與愛德華有宿怨的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周圍,商討著如何改變當時局麵。
威塞克斯伯爵是當時英格蘭最重要的三大貴族之一,牢牢控製著他的領地威塞克斯,這個地方是傳統上盎格魯?撒克遜君主統治地區的核心部分,同時也是從英格蘭七國時代開始,英格蘭威塞克斯王朝的發源地。從家族譜係表來看,威塞克斯伯爵一族本身也是威塞克斯王朝的支係。這些都讓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在英格蘭貴族中享有特殊地位,所以愛德華一點都不敢小瞧這位貴族。
這位善於鑽營的戈德溫伯爵最終成為愛德華的嶽父。1045年,懺悔者愛德華娶了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一個女兒為王後。
懺悔者愛德華在位的前11年,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始終以國王嶽父的身份幹預朝政。愛德華表麵隱忍,但內心卻早已憤怒。終於,在坎布雷特大主教的人選上,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和懺悔者愛德華的矛盾公開表現了出來,愛德華拒絕了戈德溫的人選而選擇他自己信任的倫敦大主教。
不久後,兩人的矛盾便變得公開化了。這源於一次突發事件,一些諾曼底人於1051年在肯特被殺。這個事件是當地居民和法國布倫伯爵尤斯塔斯二世之間的暴力衝突所造成的。
這一地區的領主也就是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被愛德華橫加指責,並且要求他嚴厲懲罰肇事者。強硬的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不但拒絕了國王的命令還起兵攻打國王。這一舉動讓英格蘭的其他貴族們幡然醒悟,原來自己擁護的人居然有篡位的野心。於是他們斷然放棄了支持伯爵的誌願,以表示對擁有真正王權的國王的忠誠。勢單力薄的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自然沒有得到好結果,他和他的兒子被流放到外國。然而,隻過了短短的一年,當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帶著一支軍隊殺回了英格蘭時,貴族們又開始倒向伯爵一邊,沒有一個貴族願意為國王打仗。
最終,沒有軍隊的懺悔者愛德華不得不恢複戈德溫的爵位和領地,並流放了宮廷中的諾曼底人。
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所以能夠在一年時間就鹹魚翻身,根本原因是懺悔者愛德華過於重用諾曼底人而激怒了貴族階層,那時,英格蘭國王保持著谘議院這個輔政的機構,其成員都是大貴族。愛德華趕走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之後的一年內,把許多宮廷重要職位交由諾曼底人把持,讓谘議院的大貴族們極為憤怒。他們重新考慮由這個實力雄厚的伯爵來替他們達到政治目的。而英格蘭國王是沒有常備軍的,若有戰事,都是從貴族裏征召。所以當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回來的時候,愛德華連一支軍隊也組織不起來。於是這場女婿與嶽父的權力鬥爭以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完勝告終。
從此以後,懺悔者愛德華把他的全部精力放在營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上,而朝政則讓谘議院把持著,直到他1066年去世。
愛德華去世後,谘議院通過選舉,任命威塞克斯伯爵戈德溫的兒子哈羅德為國王,是為哈羅德二世。本來懺悔者愛德華去世時無子,離他最近的繼承人應該是他的侄子流放者愛德華的兒子,但1066年愛德華去世時他隻有14歲,年幼的他沒有一點實力,根本無法統禦英格蘭,而威塞克斯伯爵家族在英格蘭貴族中的影響力是他無法登上王位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