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楊誌運送花石綱(2 / 3)

楊誌還在思量,高世德又道:“職方司之前的臥底,都是行文臥之事,想來有不少紕漏,若是被有心人看出來,危險不小。我才想到了武臥之法,卻還沒有試過。”

楊誌道:“既如此,不若讓小可先行試過,近日便去江湖闖蕩一番”。

高世德道:“不用操之過急,以免露了行跡。我先與你在殿帥府謀個官缺,你把家眷接來,安頓好再說。”這卻是要家眷當人質,以免臥底像那宋江一般,一直推脫,不容易控製;林衝家眷本在汴京,不用再折騰;楊誌家眷都在外地,所以高世德才要如此。

楊誌也想到此節,便痛快答應,以明心誌。

過了幾天,覷的合適時機,高世德求了高俅,提拔楊誌做了殿帥府製使。楊誌寫了信派人去取家眷。家眷還未來到,殿帥府有急務,派給楊誌一個新差遣,便是運送花石綱。

花石綱之事,禍亂天下,後世說起宋國國力衰弱,花石綱多為首要之因。

此事還需從頭說起,自從龍虎山張天師獻計,徽宗皇帝日益偏好道教,自命為教主道君皇帝。眼見龍虎山飛黃騰達,可急壞了茅山宗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劉混康是個善於鑽營的,他向天子進獻了一套由道家房中術中改編而來的“廣嗣之法”。

說起宋國皇家,可稱得上皇帝多病,子嗣艱難:太祖、太宗還算健壯,從真宗開始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真宗活了五十四歲,終其一生,有六個兒子,其中一個夭折,另有三個未長大成人便離開人世,其中還有一個是太子。

仁宗活了五十三歲,而且無子,隻得立濮王之子為嗣,也就是後來的英宗。

英宗活了三十五歲,好在有四個兒子,雖然早亡了一個,多少讓皇室鬆了一口氣。

英宗過世,神宗即位,活了三十七歲,他倒是能生,皇子多達十四人,但不幸夭折的有八人,前五個皇子竟無一人成年。

神宗過世,哲宗即位,活了二十四歲,又是無子。

等到端王趙佶弟承兄位,為徽宗皇帝。

民間早有謠言,說這一切都是太祖皇帝怨氣所致,因皇位沒能傳給自家兒子,而是被兄弟太宗奪去。謠言的源頭許多人都猜測是宗室中康惠王一脈——也就是太祖的兒子,八賢王趙德芳的後代——所傳,在民間相信的人很多。

劉混康進獻的這套“廣嗣之法”可謂一箭雙雕,既照顧到皇帝對女色的喜好,又能光大子嗣,正投徽宗的趣味。

廣嗣之法中的一個方法涉及到汴京風水格局,劉混康上書徽宗皇帝,說汴京西南地勢高,東北地勢低,不太平整,想要多子多壽,需要在汴京東北模仿神仙之地疊石築山。徽宗皇帝聖心大悅,下旨征集天下奇花異木,嶙峋美石,運往汴京,修建萬歲山。

那時江南多產奇花異石,從江南運送花石到汴京的船隻,每十船編為一綱,是為花石綱。那些船隻沿運河北上,入汴水進京,把太湖、靈璧、慈溪、武康的奇石,兩浙的花竹、雜木、海錯,福建的異花、荔枝、龍眼、橄欖,江南的諸果,兩廣的異花奇果,海南的椰實,湖湘的木竹、文竹源源不斷運送到京師。舳艫相接,絡繹不絕,持續十數年,尤以政和年間為甚。

這一路卻不太平,屢屢有水寇搶劫,天子三番五次下旨申斥。高俅便差遣了殿帥府諸製使,各領一隊兵丁,專管去蘇州押運花石綱回汴京。楊誌是新升的製使,自然得了這個差遣。他不敢怠慢,不待家眷來到汴京,便帶了兵丁船工,押了十條綱船南下直奔蘇州而去。

從汴京到蘇州,船隊需先由汴河南行六百裏,再順淮水而下,然後經運河到達揚州,再順長江而下,到達蘇州。楊誌一行因是空船,除了兵丁船夫私自夾帶的貨物,別無油水,並沒有大股水寇來劫,因此頗為順風順水,一路上隻遠遠的見到幾個水寇的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