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溫莎古堡(1 / 3)

第六章溫莎古堡

作為英國女王的行宮之一,溫莎古堡中也有不少鬼魂,其中最著名的是亨利八世。據說有人曾見過亨利八世的鬼魂在古堡的走廊裏遊蕩,同時還聽得見他的腳步聲和呻吟聲,使得宏偉的溫莎古堡顯現出一種別樣的神秘。

溫莎城堡,位於英國倫敦以西32千米,英格蘭東南部區域伯克郡溫莎-梅登黑德皇家自治市鎮溫莎,是世界上有人居住的城堡中最大的一個。城堡的地板麵積大約有45,000平方公尺。與倫敦的白金漢宮、愛丁堡的荷裏路德宮一樣,溫莎城堡也是英國君主主要的行政官邸。現任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每年有相當多的時間在溫莎城堡度過,在這裏進行國家或是私人的娛樂活動。她的另外兩棟宅邸則是皇室的私人住宅,分別是桑德林漢姆別墅及巴爾莫勒爾堡。

古堡建於1070年,後來各代英王陸續增建,使今日的溫莎古堡成為世界上最雄偉的古堡之一。這是一個花崗岩建築群,正麵是聖喬治大教堂,歌德式建築,塔尖高聳入雲,十分壯觀。古堡分下、中、上3區,下、中兩區為英王王室的正式國務活動場所和私邸;上區有國家公寓,以收藏皇家名畫和珍寶著稱。古堡四周是一望無際的青草地,遠處是田園農舍,一派鄉村原野風光。女王及其親屬常到此地度周末或短期居住。1992年大火燒毀了許多房間,但現在大多已整修完畢。

有許多英國的國王與王後對城堡的建造與擴展有直接的影響。這裏曾是要塞、住所與行政官邸,有時甚至是監獄。城堡的曆史也和英國的君主體製有相當密切的關連,跟隨著溫莎城堡的曆史可以追溯到當時統治的英國君主。在和平時期,溫莎城堡會擴建許多巨大且華麗的房間;在戰爭時期,城堡則會加強防衛,這個模式直到現在仍然不變。

溫莎古堡是英國王室的行宮之一。早在11世紀,"征服者"威廉一世為防止英國人民的反抗,在倫敦周圍郊區建造了9座相隔32千米左右的大型城堡,組成了一道可以互相支援的碉堡防線。溫莎古堡是9座城堡中最大的一座,坐落在泰晤士河岸邊一個山頭上,迄今已有近千年的曆史。

1110年,英王亨利一世在這裏舉行朝覲儀式,從此,溫莎古堡正式成為宮廷的活動場所。。

古堡分為東西兩大部分。東麵的"上區"為王室私宅,包括國王和女王的餐廳、畫室、舞廳、覲見廳、客廳、滑鐵盧廳、聖喬治堂等。這裏以收藏皇家名畫和珍寶著稱。滑鐵盧廳是為慶賀滑鐵盧戰役勝利而建的,在寬敞高大的長方形大廳內,牆壁上掛滿在滑鐵盧戰役中立下戰功的英國戰將的肖像,屋頂上懸掛著巨大的花形水銀吊燈。西麵的"下區",是指從泰晤士河登岸進入溫莎堡的入口處,這裏有兩座著名的教堂--聖喬治教堂和艾伯特教堂。

聖喬治教堂在西區中部,始建於1475年,是一座當時盛行的歌德式垂直建築,其建築藝術成就在英國僅次於倫敦市區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英國曆史上許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裏。自18世紀以來,英國曆代君主死後都埋葬在這裏。此外,還有許多王後、王子和其他王室成員的陵墓。教堂內廳是舉行宗教儀式和舉行嘉德騎士勳章獲得者每年朝覲國王的慶典的場所。嘉德騎士勳章是英國的最高榮銜。每一位嘉德騎士在廳內都有固定的席位,席位後麵的牆壁上懸掛著每位騎士的盔甲、佩劍和旗幟。艾伯特教堂在西區東部,原作為亨利七世的墓地而建,後由維多利亞女王改為安放其丈夫艾伯特遺體的教堂。教堂內有艾伯特親王紀念塔。

在溫莎古堡中央的高崗上,聳立著一座12世紀建造的圓塔。這是古代的炮壘,現在城垣上還設有古炮。後經喬治四世在其上增建了巍峨的冠頂部分,使之成為古堡內的最高建築。登上塔頂,可觀溫莎鎮全景。古堡內還有一個大圓桌,傳說5世紀時亞瑟王與他的12個圓桌騎士曾在這裏環坐開會。著名的戲劇大師莎士比亞曾應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的邀請來到古堡,並寫出了《溫莎的風流娘兒們》一劇。溫莎古堡的東北兩麵環繞著霍姆公園,南麵是溫莎大公園,裏麵有森林、草地、河流和湖泊。平時,溫莎古堡全部對外開放。每當女王來到的時候,隻有山頂上最大的那座宮殿留給她,而其餘的地方仍然允許參觀。

千年溫莎:曆代君王造就雄偉溫莎城堡最初是由威廉一世所建造的,他統治的時間從1066年開始,直到1087年逝世為止。當時威廉一世建造的木造城堡就位在現在圓塔的所在地上。最初的木造城堡是防衛倫敦的一係列城堡中的一部分,選擇在這個位置建造城堡是因為這裏是容易防守。

在威廉一世統治時代的初期,他在現在的舊溫莎地區占領了一個莊園。從1070年~1086年間,威廉一世從克魯沃莊園租借到現在溫莎城堡的所在地,在這裏建造了第一座城堡。這個城堡高50英尺,是用從附近挖掘出的白堊建造的。

當時防衛城堡的是木質的柵欄,而不是現在看到的厚重石牆。現在並不清楚威廉一世是如何設計城堡的結構,而且也沒有任何早期的建築被保存下來,不過知道它純粹是一個軍事基地。在威廉一世之後,溫莎城堡被繼續使用,而且也被多次擴建或改建。威廉一世的後繼者威廉二世也將城堡擴大與翻新,不過威廉二世的弟弟亨利一世才是第一位居住在溫莎城堡的國王。

亨利一世因為統治權力仍不穩固,而且因為他擔心自己的安危,所以把溫莎城堡當成官邸,並且於1110年在城堡慶祝五旬節。而他與布拉班特公國(Brabant)阿德裏西亞(Adeliza)的婚禮於1121年也在溫莎城堡舉行。

溫莎保存下來中最早的建築可以追溯到亨利二世時期,他建造石牆來取代圍繞在城堡四周的木造柵欄。改變更多的地方是:現在可以從東邊的陽台上看到這些石牆。亨利二世還在溫莎城堡中央的不規則山丘上建造了第一個石造碉堡。

後來因為英國男爵不滿當時的英國王子約翰而起兵造反,並且在1189年時將溫莎城堡包圍。國王的威爾士軍隊(人數隻比私人傭兵稍微多一些)逃走,而約翰王子則避走法國。後來在1215年時,已經繼位的約翰王在蘭尼米德這個靠近城堡的地方被迫簽署大憲章。城堡於1216年再度被叛軍包圍,但是盡管這次叛軍對城堡下區的建築造成嚴重的破壞,英王的軍隊仍然抵抗到底。

這次內戰所造成城堡的損毀立刻被約翰的繼承人亨利三世在1216年所修複,他建築西牆來進一步來加強溫莎城堡的防衛能力。晚鍾塔也是現在城堡中最古老的部分之一,它建於1227年。晚鍾塔的內側包括了原始的監獄與突危通道的遺跡。晚鍾塔的上層包括了在1478年安放的鍾與1689年時的城堡時鍾,但是晚鍾塔的法國式圓錐狀屋頂是19世紀時才添加上去的。亨利三世於1272年去世之後,直到愛德華三世(1327年~1377年在位)統治時才在溫莎城堡進行了更進一步的建設。

愛德華三世於1312年11月12日在城堡出生,因此常被稱為"溫莎的愛德華"。從1350年開始,他開始了一個為期24年的重建計劃,決定拆除當時的城堡、晚鍾塔與其他小型的外圍工事。愛德華三世將重建城堡的全部經費與設計委托給威克姆(WilliamofWykeham)來負責。亨利二世時建造的碉堡被現存的碉堡所取代,雖然直到19世紀時碉堡才被加高到目前的高度。防禦工事也進一步擴張,聖喬治教堂實質上是擴大了,但是建造新教堂的計劃並沒有進行,很有可能是因為在黑死病大流行之後,缺乏人力與資源的緣故。諾曼門的曆史也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這座巨大而壯觀的門位於圓塔的下方,是城堡的上區(皇室住所坐落在此)之前最後的防衛堡壘。

愛德華三世在1348年製定了嘉德勳章,直到現在,每年的儀式仍然在聖喬治教堂舉行。在1353年至1343年之間,他在教堂的入口處建造了一個存放貴重物品的房間。

在1390年理查二世統治時,聖喬治教堂被發現處於倒塌的邊緣,於是進行了重建工作。執行工程的其中之一是理查二世的心腹傑弗裏·喬叟。我們且不管喬叟作為建造者或測量員的技術如何,但事實是,在他修複不到50年後聖喬治教堂又再度傾圮。

愛德華四世(於1461年~1483年在位,為約克王朝的第一位國王)開始了現在聖喬治教堂的建設。不過事實上在1475年聖喬治教堂開始建設的時候,與其說是教堂,不如說是小型的座堂與皇室的陵墓。聖喬治教堂是屬於歌德式建築的形式。在亨利七世統治的期間,為了建造通往聖母堂的道路,而破壞了原先的聖喬治教堂的一部份,不過後來亨利七世放棄了聖母堂。聖喬治教堂也被認為是溫莎城堡內真正富麗堂皇最早的建築之ㄧ。

聖喬治教堂的建造是溫莎城堡建築風格的轉折點。因為在玫瑰戰爭後,政治氛圍更為穩定,這意謂著未來城堡的建築更重視建築的舒適與風格而不是防禦性的功能。因此溫莎城堡由皇室的堡壘轉變成皇室的住所,其中一個範例是馬蹄回廊。它從1480年在靠近聖喬治教堂的位置開始建設,作為神職人員的住所。這棟環狀磚造的建築呈現馬蹄的形狀,因為馬蹄據說是愛德華四世的象征之一。1871年進行了大量的重建工作,所以原本的遺跡隻有一部份被保留下來。

愛德華三世開始將溫莎城堡從要塞轉變成舒適的居所。與其他的皇室住所例如白廳宮或無雙宮相比,溫莎城堡仍然是非常單調乏味的行政官邸。

亨利八世(1509年~1547年在位)大約在1510年重建了主要的城堡通道,將它設置在可以進一步的入侵城堡,加入上坡的戰鬥的位置,而入口在攻擊時應該會降下。拱上的紋章與刻在吊閘上的石榴標誌是亨利八世第一任妻子阿拉貢的凱瑟琳的象征。

亨利八世的繼承人--年輕的愛德華六世(1547年~1553年在位)居住在溫莎城堡時,曾經寫下這些感想:"我認為我是一個囚犯,在這裏沒有長廊也沒有花園可以漫步其中"。

愛德華六世的姊姊伊麗莎白一世(1558年~1603年在位)有相當多的時間是在溫莎城堡度過的,她認為溫莎城堡是國土中最安全的地方,而且危急時可以撤退到這裏,就像伊麗莎白一世描述的一樣:"如果有需要的話,溫莎城堡可以承受圍攻",她的敘述表示城堡仍然是非常類似要塞的。伊麗莎白一世對於城堡轉變的貢獻是建造北陽台成為一個運動的場所,在上方她則建造了一個覆蓋屋頂的長廊,這是一個非常早期的溫室。這棟建築大體上被保存下來,目前仍然保留了一個巨大的都鐸王朝時期的壁爐,皇家圖書館也位於其中。

伊麗莎白一世之後的英王是詹姆士一世與查理一世,他們並沒有對城堡進行重大的修改。然而因為查理一世在英國內戰期間被處死,所以溫莎城堡成為奧利弗·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隊總部。因為奸詐的國會成員約翰·維恩叛變,所以城堡在內戰初期就落入克倫威爾的圓顱黨之手。魯普特親王(PrinceRupert ofRhine)在被占領幾天之後就抵達當地,試圖去奪回溫莎城堡與城鎮。不過盡管他對城鎮展開劇烈的攻擊,最終還是無法奪回溫莎城堡。約翰·維恩擔任了城堡的總督直到1645年為止。

在圓顱黨統治之下,溫莎城堡遭到毀損,不過作為一個被期待的君主政體的象征,在意義上受到的損害比實質上更大。然而因為駐軍沒有得到滿意的報酬,所以被允許掠奪城堡裏的財寶。在當時,溫莎城堡既是一個軍事總部,也是重要的保王黨人的監獄。在查理一世於1649年被處死前的短暫時間中,曾經被監禁在溫莎城堡中,以現在的說法而言,他的處境使用"軟禁"這個詞是比較適合的。在查理一世被處死之後,直到1660年王朝複辟為止,英國都是由克倫威爾所統治。在查理一世去世的那一天刮著暴風雪的夜晚,他的遺體被偷偷的運回城堡,後來被埋在聖喬治教堂的唱詩班的地下墓地,位於亨利八世與妻子珍·西摩的靈柩旁。

查理二世在1660年再度複辟,被認為是溫莎城堡重大轉變的第一個時期。查理二世重新整頓與修複了內戰時期被破壞的城堡。同樣在這個時候,法國開始建造了凡爾賽宮。受這刺激,查理二世設計了一條道路,也就是現在的長徑。長徑從溫莎城堡往南方延伸了3千米長,寬為240英尺,兩旁栽種了許多榆樹。不過這些榆樹現在已經被栗樹與筱懸木所取代了。除了長徑,查理二世委托了建築師休·梅(HughMay)重建了皇室套房與聖喬治大廳。修以類似立方的星形建築來取代位在北陽台上的金雀花王朝套房。這些新的套房內部天花板的裝飾是由貝利奧設計,使用吉本斯雕刻品來裝飾。而國王也要求用繡帷與繪畫來裝飾房間。這些藝術作品變成了皇家收藏的核心。3間被保留下來的房間比較沒有改變,分別是王後會議廳與王後謁見廳與國王餐廳,其中王後會議廳與王後謁見廳是由查理二世的妻子凱瑟琳所設計的。這些房間仍然保留了貝利奧設計的天花板與吉本斯所製造的鑲板。原本總共有20間房間擁有這種風格。一些吉本斯的雕刻在多次因為複辟與王權更迭所作的改變之間被保存了下來,在19世紀時這些雕塑品被融入嘉德王的房間與滑鐵盧廳嶄新的設計主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