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格拉米斯城堡(3 / 3)

馬爾康被鄧肯封為勃蘭特親王時,他意識到他是一塊橫在他麵前的巨石,他必須跳過這塊巨石。同時,他也意識到自己的這種欲望可能會帶來的罪惡,因而他說:"星星啊,收起你們的火焰!不要讓光亮照見我的黑暗幽深的欲望。"行功論賞之後,鄧肯忽然心血來潮,要到麥克白的城堡殷佛納斯去作客。麥克白夫人慫恿麥克白在家中幹掉鄧肯。但麥克白內心矛盾重重,一時難以作決,一方麵,他"躍躍欲試的野心","不顧一切地驅著他"去"冒顛躓的危險"。另一方麵,就如他自己所說:"他到這兒本有兩重的信任,第一,我是他的親戚,又是他的臣子,按照名分絕對不能幹這樣的事;第二,我是他的主人,應當保障他身體的安全,怎麼可以自己持刀行刺?而且,這個鄧肯秉性仁慈,處理國政,從來沒有過失,要是把他殺死了,他的生前的美德,將要像天使一般發出喇叭一樣清澈的聲音,向世人昭告我的弑君重罪。"在這種兩難之時,麥克白夫人的鼓勵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麥克白夫人是個極聰明的女性,她深諳其夫的個性和弱點。所以其鼓動言語才會有立竿見影之效。

她先以愛情來擠兌麥克白:"從這一刻起,我要把你的愛情看作是同樣靠不住的東西。"繼而,又用一個軍人最忌諱的懦弱來激將麥克白:"你寧願像一隻畏首畏尾的貓兒,顧全你所認為的生命的裝飾品--名譽,而不惜讓你在自己眼中成為一個懦夫,讓'我不敢'永遠跟在'我想要'後麵嗎?"這兩點都是麥克白的致命之處,因此他才鐵定了謀殺鄧肯之心,他說:"請你不要用說了,隻要是男子漢做的事,我都敢做,沒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膽量。"麥克白夫婦定好嫁禍於衛士的計策,決定謀殺鄧肯。暗殺之前,"殺人的惡念"使麥克白看到異象---把在他麵前搖晃的刀子,它的形狀你他拔出來的那把一模一樣,它指示著他要去的方向,告訴他應當用什麼利器。

刀子是麥克白內心殺人惡念的外化。殺人的惡念讓他恐懼,他說:"堅固結實原大地啊,不要聽見我的腳步聲音是向什麼地方去,我怕路上的磚石會泄漏了我的行蹤。"他不是逃避什麼外在的東西,而是逃避自己對自己的審判。

謀殺鄧肯之後,麥克白聽到臆想的聲音:"不要睡了!葛萊密斯已經殺害了睡眼。"暗殺班柯後,麥克白看到班柯的鬼魂,這是麥克白內心激烈衝突的結果。

麥克白殺死了鄧肯與班柯,也相當於殺死了自己的另一半――理性、善良的另一半。

班柯也像麥克白一樣,有強烈的權力欲望,但他的理性與道德的力量也一樣的強,並且女巫給他的預言並不是直接針對他而是針對他的子孫的,不是他的努力可以獲取的,假如女巫對班柯和麥克白的預言交換一下位置,班柯也有一個像麥克白夫人那樣的班柯夫人,那班柯也很可能與麥克白走同樣的一條路。

殺死班柯之後,麥克白內心衝突開始減弱,從那以後,他"心裏想到什麼便把它實行,不再有任何的疑慮",他變成了一個行屍走肉的、瘋狂的暴君。人與命運的衝突也開始激化起來。

"我曾經哺乳過嬰孩,知道一個母親是怎樣憐愛吮吸她乳汁的子女;可是我會在他看著我的臉微笑的時候,從他柔軟的嫩嘴裏摘下我的乳頭,再把他的腦袋砸碎。"但麥克白夫人畢竟是女人,堅強的外表掩飾不了她內心的軟弱,她最後的夢遊泄露了她心底的秘密,表現出她外強中幹的秉性。

事實上,麥克白夫人內心的風暴一直都是激烈的,但是她為了安慰麥克白,隻好把自己的內心風暴壓抑著。有一場,在麥克白夫人獨處時,獨白道:"費盡了一切,結果不是一無所得,我們的目的雖然達到,卻一點不感到滿足。要是用毀滅他人的手段,使自置身在充滿著疑慮歡娛裏,那麼還不如被我們所害的人,倒落得無憂無慮。"其內心的痛苦與衝突是深邃的,但麥克白上來後,她馬上隱蔽了自己的情緒,轉過來安慰麥克白:"啊,我的主!您為什麼一個人孤零零的,讓最悲哀的幻想做您的伴侶,把您的思想念念不忘地集中在一個己死者的身上?無法挽回的事,隻好聽其自然;事情幹了就算了。"兩段話的語氣相差如此之大,都是因為關心體貼麥克白。內心的衝突必然要有一定的發泄方式,麥克白夫人不斷壓抑自己內心衝突的結果,導致了她的夢遊和全麵的崩潰。

《麥克白》具有命運悲劇與性格悲劇的雙重審美特質,與當時的時代精神是一致的。文藝複興倡導"人本主義",把人的地位提高到一個很高的地位,湧現出了一批天才式的巨人。此劇中麥克白的鬥爭精神和他的力量體現了人的力量。但他最終的失敗卻說明命運觀念在西方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

《麥克白》畢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命運悲劇。這一點與古希臘的悲劇一比較便非常明白了。在古希臘的命運悲劇中,命運的力量是直接作用於人的。因此,從人物自身我們無法得出對他們命運的任何合乎邏輯的解釋,最多也隻是家庭遺傳,或是祖輩的罪孽。但在莎劇《麥克白》,命運並不直接作用於人,而是通過人類自身的欲望、罪惡、性格等間接作用於人的。

就像赫卡忒所說,命運讓"種種虛偽的幻影迷亂他的本性",讓他在自身欲望的驅使下,一步步地走向自己既定的結局。

"魔笛":蘇格蘭戰士的精神支柱在蘇格蘭,風笛已經不僅僅是樂器,簡直變成了有魔力的"魔笛"。

對風笛手和風笛愛好者來說,這種樂器能鼓舞人心,激勵士氣。風笛的構造極為簡單,隻有一個樣子滑稽的風袋和幾根從袋中伸出來的穗木管,但就是這種簡單的樂器古往今來己經無數次領導戰士走上戰場且勇氣陡增,覺得自己已變成超人,既力大無窮又刀槍不入。

據說,曾有風笛手在肢體被炸掉之後仍然吹下去的,也曾有風笛手在戰場上直至殉難時仍緊緊抓住自己的風笛的。在1808年至1814年間伊比利亞半島戰爭中的巴達霍斯市的圍城戰中,蘇格蘭74高地兵團的風笛手喬治·麥拉克蘭在吹奏《坎貝爾就要來到》時,有顆子彈擊中了他的風笛,他立即坐下來,在槍林彈雨中修複了他的風笛,然後再站起來吹奏。

1746年,英國"詹姆斯二世黨"的風笛手傑士·裏德被捕後受審時,聲稱自己隻是個樂手。但是法官說:蘇格蘭高地兵團在作戰時一定有隨軍風笛手,他對鼓舞士氣起著巨大的作用,所以風笛肯定是"戰爭工具"。可憐的裏德最終被判絞刑,然後分屍。

1996年,倫敦人戴夫·布魯克斯在漢普斯特德市街上吹奏,違反了當地的交通法規,他在警察署引用裏德的案例自辨,聲稱風笛是武器而不是樂器。

警官回答道:"那麼,我可以控告你攜帶武器罪:這是要判刑人獄的,不像違反交通法規僅僅是罰款而已。"布魯克斯放聲大叫道:"我相信裏德一案已經得到平反,他的靈魂終於可以安息了。"由於風笛給人以一種神秘感,因而有人穿鑿附會,把風笛和鬼故事扯在一起。

傳說1871年某一天,彼得·斯雷普蘭伯爵在泰賽德城的芬卡斯克城堡招待幾位來自遠方的貴賓。爵士的兩個姊姊帶領一大群仆人和伯爵一起在城堡頂部的豪華餐廳招待客人用晚餐。摹地,遠方傳來了隱約的風笛聲,而且越來越響。吹笛者仿佛正在拾級而上,可是卻聽不到腳步聲。

眾人都屏息而聽,大家都感到吹笛者的幽靈越來越迫;瞬息之間,笛聲已在眾人的頭上方飄越而過,開始登上城牆。伯爵的長姊伊莉沙對彼得說:"兄弟,你生平酷愛風笛,我看這群幽靈是在找你的。"話音剛落,幽靈在古堡的上空吹奏起《最後的挽歌》曲子來,然後緩慢地消失了。

伊莉沙的話沒有錯,幽靈的確是在找彼得,一星期後,他溘然長逝,追隨那個吹風笛的幽靈去了。

簡單來說,風笛是由一根吹管和一個風袋構成的,風袋通常用羊皮製造,但也有些是用牛皮或現代的碳氟纖維布製造的,再在外麵裹上一層布。吹笛者換氣時隻需用手擠壓風袋,笛聲就不會中斷。

此外還有三根木製的單音管(古老的風笛隻有兩根),笛手利用有音孔的調音管奏出旋律時,單音管會發出持續不變的泛音。風笛隻能吹出9個音符,一般隻能吹奏降B調,而且音量無法改變一一風笛聲是很響的。

蘇格蘭一位著名的風笛演奏家說:"風笛極難吹得好,原因是指法很難掌握。它也是極難調音的樂器。因此就大多數人而言,恐怕他們一輩子也沒有聽到過入調的風笛演奏。風笛手每50O人中才有一個是優秀的。"今天的風笛也漸漸現代化了,無需擠壓風袋的電子風笛開始出現。這種風笛非常適合民間音樂,因為它能發出8至9個3度音,音域比傳統的風笛寬廣得多。

著名的蘇格蘭高地風笛演奏團共有隊員3O多人,曾12次在世界風笛樂隊大賽上奪冠。其領導者馬西森也算得上是個現代主義者。他不僅讓他自己的風笛店在電腦互聯網絡上出售風笛,還甘冒激怒純粹主義派的風險,在灌錄自己的風笛演奏唱片時,竟使用吉他、電子音響合成器、鼓及弦樂器,他說:"任何樂器都必須經曆改革階段,以符合時代潮流。"但批評他的人卻說:"風笛老手半途出家,玩起流行音樂來了。"風笛演奏的曲譜豐富多彩,美不勝收。風笛變奏曲是高雅古典的風笛曲,通常在蘇格蘭重要的慶祝場合上演奏。此外還有各種進行曲、裏爾舞曲、民間樂曲、集會曲和斯特拉斯貝舞曲等等。

很多局外人初次聽到風笛演奏時,認為風笛聲音很古怪,與其他樂器演奏出來的聲音大不相同。那麼,風笛迷人之處究竟何在呢?馬西森說:"風笛最動人的是泛音。有了這種連續不斷的降B調低音,你再吹出旋律時,每個音符就都有一組不同的泛音。風笛叫人神魂顛倒的就是這種混成一體的泛音。"蘇格蘭人瀟灑、幽默並且愛好音樂,他們的一些奇特的風俗習慣有時不免令人嘖嘖稱奇。例如:在每年的除夕夜,蘇格蘭人總要邀請一位黑發女郎到他們家中來作客,用過晚餐後,主人就吹起風笛,全家人和客人一起隨著悠揚笛韻唱起蘇格蘭民歌。最後,全家人還和全市居民一起圍著古老的教堂等待著午夜的鍾聲。當十二下鍾聲敲過後,全體到場居民手拉著手把教堂圍成一個大圈子,然後在風笛伴奏聲中齊聲高唱《AnldLangSyne》。第二天一早,主人就宣布客人的任務:第一個跨過大門的門檻,因為這會給全家帶來好運。接著,全家就偕同客人驅車前往萊蒙湖(LoehLomond)遊覽。

一位曾獲此殊榮的中國姑娘說:"當我在風笛伴奏下齊聲合唱蘇格蘭民歌時,我感到蘇格蘭人渾身上下都是音樂細胞,真是'餘音繞梁,三日不絕。'"風笛起源於古羅馬,羅馬軍隊入侵大不列顛的時候,把風笛也帶了去。在蘇格蘭人愛上風笛之前幾百年,風笛已是英格蘭人的樂器了。例如13世紀末愛德華一世的軍隊就是在風笛聲中進占蘇格蘭的。蘇格蘭愛丁堡市的風笛學院院長杜加德·麥尼爾說:"以前風笛在歐洲處處可見,在布魯塞爾的農村風景畫上就常常可以看到風笛手。"後來許多其他民族對風笛漸漸失去興趣,唯有蘇格蘭人情有獨鍾。

到了今天,盡管風笛已在世界上某些地方生了根,例如在約旦陸軍中有風笛手,在日本、美國等地也相當流行。但是一提起這種樂器,大家仍然不約而同地想起蘇格蘭人。蘇格蘭傑出的賽車手傑基·斯圖爾特道出了他大多數同胞的心裏話:"無論世界上有多少國家有風笛,風笛肯定是代表蘇格蘭人的傳統民族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