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章 文學如何接近凡夫俗子
這個命題是博客網友,《粵東文萃》報的主編黃春龍君昨天給我出的難題,因為我以前從沒思考過這個問題,接到這個命題之後,我一時很惶惑,很茫然……想了想理不出一個頭緒,而我已經給春龍君複信接受約稿了,說好聽些是我喜歡接受挑戰, 說難聽些是我愛出風頭,不自量力!
反正我隻答應寫,寫出我的理解與看法,至於可用與否,我有言在先,不必勉強。
文學,屬於上層建築、意識形態的領域;凡夫俗子,那就是平常人、普通人, 就是那些整天要為柴米油鹽而操心的人,也就是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普通老百姓。一方是形而上的意識形態, 一方是形而下的芸芸眾生,這兩者之間客觀上就存在相當大的距離,而要把這兩者聯係起來本身就比較難,而且還要“接近”,而且還要“如何接近”,這確實於我來說是太難太難了!
首先,關於“文學”這個概念,就有許多基本的東西必須要理清楚。“文學”從形式上可分為“口頭文學”和“書麵文學”。 “書麵文學”從內涵上又可分為“雅文學”和“俗文學”(這是相比較而言的)。而“雅”與“俗”又隨著時代的不同而不同,宋元時的小說是不登大雅之堂、未入流的街談巷議,是落拓文人所為的俗文學。而現在的小說又屬於“雅文學”了。詩為“雅文學”,詞開始時屬於“俗文學”,但後來兩者又都屬於“雅文學”的範圍了。可見,“雅”與“俗”既互相滲透,又互相轉化。
中國文學起源於詩歌,《詩經》中一部分是文人所作, 一部分是民歌, 文人詩與民歌一直並存,它從一開始就是雅俗“共賞共存”,曆朝曆代都有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歌流傳下來。
文學如何接近凡夫俗子?我以為,首先,從文學形式上說,作品要盡可能寫得“俗”,要寫出一些易讀易懂的、有可讀性、有趣味性的、為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學作品。這就要求作者要有意識地從我國豐富的民間文學沃土中吸收養分,推陳出新。比如,趙樹理作品所呈現的“山藥蛋”特色,孫犁作品所呈現的“荷花澱”特色。這裏還要指出的是, 民間文學不等於就是“俗文學”,這是不能劃等號的,因為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其次,從內容上說, 我認為, 要有意識地去寫貼近生活、貼近老百姓的作品。寫平常人、寫普通人, 寫那些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寫那些整天要為柴米油鹽而操心的芸芸眾生。寫他們的喜怒哀樂,關懷他們的生存狀態,為他們鼓與呼, 為他們呐喊,為他們申訴,當他們的代言人。老百姓知道你在代他們發言,這樣,你的作品才會受到老百姓的歡迎。接近,必須是互動的,雙方的。如果一方想接近,一方卻避而遠之,甚至反感乃至抵製,那就永遠談不上接近, 接近隻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