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處理的生命在於靈活。靈活運用就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有針對性地、隨機性地使用。冷處理的方式不能機械搬用。有時情況急迫,管理者卻一言不發,會給人一種無動於衷、麻木不仁的印象;有時需要及時表態,管理者卻遲遲不開口,會給人一種遲鈍、反應不靈敏的感覺。即使在需要冷處理時,如何保持,輔以哪種表情、神態,需要保持多久,這些也不是"一刀切"的。應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掌握。不要千篇一律,要隨機而定。
冷處理的魅力在於"分寸"和"火候"。管理者運用冷處理,要掌握好一個"度",擇機而用,用得適度,適可而止,恰到好處,把握好"分寸"和"火候"。
三國時曹操兵敗赤壁,諸葛亮部署諸將埋伏堵殺。他下達命令時,遲遲不理會關羽,是一種故意的冷處理。然後又用"激將法"惹得關羽大怒,立下軍令狀去守華容道。諸葛亮在這裏對冷處理"分寸"和"火候"的把握就恰到好處,很適度。
冷處理的失靈在於濫用。冷處理是一種暗示。但是,管理者在運用中,不但需要注意時機,注意"度",而且還要注意不要濫用。
不宜長時間地冷處理。下級提出的問題管理者長期不答複,提出的要求管理者長期不理睬,就會搞得人家不知所措,無法工作。而且,長時間的冷處理,不但不利於工作,失去了其意義,也容易使下級誤認為管理者是無能的,這樣的冷處理就損害了管理者應有的威信和尊嚴。所以,保持冷處理的時機、時間應把握好,不宜持續很長時間。
適時使用。人們之間,有時需要"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冷處理,但更多的是"當麵鑼、對麵鼓",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相互表達清楚,取得理解和信任。這就是說,有時需要,但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隻能視需要采用。
不要把冷處理變成"滑頭藝術"。有的管理者,"難得糊塗",甘當"好好先生",遇事"後張嘴,慢開口,碰見矛盾繞著走",這是想"旱澇保收",這不是什麼冷處理,而是地道的"滑頭藝術"。
總而言之,我們提倡運用冷處理的方法,推動工作,駕馭全局,建立友善的上下級關係,但堅決反對把它曲解或導演成"滑頭藝術"。這應當成為所有領導者的共識和自律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