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蠢無益的笑聲中,智慧隻聽到其中的一半喝彩(2 / 2)

1927年,艾略特不但加人了英國國籍,並加入了英國天主教會。此後,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神學和宗教方麵來。他的三本小書《蘭伯思會議以後的思潮》《基督社會的理想》和《關於文化定義的注釋》,就是他在這方麵研究的成果。但是,在這幾本書中,艾略特表現出一種反對當時主要思潮的傾向,因而被許多人認為是反動和愚昧的。這三本書與他的重要論文《但丁》一起,闡述了這樣一種論點:看一部作品是不是詩歌,必須由文學標準來決定;看一部詩歌是不是偉大,必須由高於文學的標準來決定。

艾略特信仰宗教後的第一首長詩《聖灰星期三》是一部宗教沉思錄,其風格與他早期的詩歌作品迥然不同。《聖灰星期三》描寫的是人們接受宗教信仰及教規時在精神上產生的痛苦和折磨,但是這也被一些批評家曲解為個人幻滅的表現。《四支四重奏》是艾略特最成功的作品,它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其結構也是十分有創造性的,它由四首長詩組成,每一首都是獨立的,但總起來又環環相扣,儼然是一個整體。《四支四重奏》宣傳原有的罪過使人們陷於萬劫不複之境地,整個世界成了病房,隻有低頭認罪,受苦受難,在贖罪的淨火中才能求得解放。詩采用了抽象的寫作形式,並且模仿了四重奏樂曲的結構,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四支四重奏》在英美文學界評價很高,也正是由於這部作品,英王喬治六世授予艾略特功勳勳章。瑞典文學院也“因為他對當代詩歌做出的卓越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同年,他訪問了美國。1950年,艾略特返回哈佛大學開始主講“詩歌與戲劇”,後來又到芝加哥大學執教數月。

艾略特的許多文學主張,如詩歌的社會作用、主題思想從客觀現實升華的觀點,促使他去從事戲劇創作,他認為戲劇是一種最現實、最有社會性的藝術,他還認為,所有戲劇都具有一種導致自知、和睦和潔身的宗教結構。這樣的認識讓艾略特把戲劇置於所有其他文學藝術形式之上,但是他創作的劇本比起他的沉思錄或者詩歌,顯然遜色很多。

1965年1月4日,托馬斯·史愛斯·艾略特在倫敦與世長辭。他死後出版了他的論文集《對批評者的批評及其他》,其中《對批評者的批評》一文對自己的文學評論作了嚴肅、認真的評價。他生前曾說過,他“政治上是保皇黨,宗教上是英國天主教徒,文學上是古典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