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愚蠢無益的笑聲中,智慧隻聽到其中的一半喝彩(1 / 2)

艾略特不但在文學方麵造詣頗深,他在文學批評方麵的成就也是很大的。他可以說是英、美新批評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第一本論文集《聖林》於1920年出版。《聖林》收入了他早期關於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方麵的重要文章。例如《傳統與個人才能》,這篇文章奠定了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基礎;《哈姆雷特及其問題》一文提出了尋找客觀對應物的創作方法。他指出:“尋找一種‘客觀對應物,是藝術形式表現情感的唯一方法。換言之,即尋找一個環境、一串事件來表現特定情感的程式。這樣,當必須在感受中中止的外界事物出現時,情感就立即進發出來。”1924年,艾略特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論文集《向約翰·德萊頓致敬》。該書收入了他研究17世紀詩歌的三篇文章。此後的20年,他撰寫過很多論文,大都是像文學界闡明了新古典主義的理論,評述了玄學派詩歌的價值。一如既往,艾略特排斥浪漫派詩人,反對英國詩人彌爾頓的格調和句法。關於這種做法,艾略特也是有著自己的打算,一方麵,他打算在現代詩歌韻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詩韻,因此他要反對持不同文學立場上的彌爾頓,另一方麵,他對於英國日益顯現的文化問題開始擔憂起來,艾略特認為,從17世紀以來,英國文化逐漸枯竭,情感變得越發粗糙。他提出“非人格化”的理論,反對浪漫派詩人認為詩歌是詩人情感再現的觀點。他認為,詩人的感情隻是素材的一部分,要想進行創作,必須先經過“非人格化”的階段,即將自己的情感轉化為普遍性的藝術性情緒。

1927年,艾略特不但加人了英國國籍,並加入了英國天主教會。此後,他的興趣逐漸轉移到神學和宗教方麵來。他的三本小書《蘭伯思會議以後的思潮》《基督社會的理想》和《關於文化定義的注釋》,就是他在這方麵研究的成果。但是,在這幾本書中,艾略特表現出一種反對當時主要思潮的傾向,因而被許多人認為是反動和愚昧的。這三本書與他的重要論文《但丁》一起,闡述了這樣一種論點:看一部作品是不是詩歌,必須由文學標準來決定;看一部詩歌是不是偉大,必須由高於文學的標準來決定。

艾略特信仰宗教後的第一首長詩《聖灰星期三》是一部宗教沉思錄,其風格與他早期的詩歌作品迥然不同。《聖灰星期三》描寫的是人們接受宗教信仰及教規時在精神上產生的痛苦和折磨,但是這也被一些批評家曲解為個人幻滅的表現。《四支四重奏》是艾略特最成功的作品,它不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而且其結構也是十分有創造性的,它由四首長詩組成,每一首都是獨立的,但總起來又環環相扣,儼然是一個整體。《四支四重奏》宣傳原有的罪過使人們陷於萬劫不複之境地,整個世界成了病房,隻有低頭認罪,受苦受難,在贖罪的淨火中才能求得解放。詩采用了抽象的寫作形式,並且模仿了四重奏樂曲的結構,也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四支四重奏》在英美文學界評價很高,也正是由於這部作品,英王喬治六世授予艾略特功勳勳章。瑞典文學院也“因為他對當代詩歌做出的卓越貢獻和所起的先鋒作用”,授予他諾貝爾文學獎。同年,他訪問了美國。1950年,艾略特返回哈佛大學開始主講“詩歌與戲劇”,後來又到芝加哥大學執教數月。

艾略特不但在文學方麵造詣頗深,他在文學批評方麵的成就也是很大的。他可以說是英、美新批評派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第一本論文集《聖林》於1920年出版。《聖林》收入了他早期關於文學理論和文學批評方麵的重要文章。例如《傳統與個人才能》,這篇文章奠定了新古典主義的理論基礎;《哈姆雷特及其問題》一文提出了尋找客觀對應物的創作方法。他指出:“尋找一種‘客觀對應物,是藝術形式表現情感的唯一方法。換言之,即尋找一個環境、一串事件來表現特定情感的程式。這樣,當必須在感受中中止的外界事物出現時,情感就立即進發出來。”1924年,艾略特出版了他的另一本論文集《向約翰·德萊頓致敬》。該書收入了他研究17世紀詩歌的三篇文章。此後的20年,他撰寫過很多論文,大都是像文學界闡明了新古典主義的理論,評述了玄學派詩歌的價值。一如既往,艾略特排斥浪漫派詩人,反對英國詩人彌爾頓的格調和句法。關於這種做法,艾略特也是有著自己的打算,一方麵,他打算在現代詩歌韻律的基礎上創造新的詩韻,因此他要反對持不同文學立場上的彌爾頓,另一方麵,他對於英國日益顯現的文化問題開始擔憂起來,艾略特認為,從17世紀以來,英國文化逐漸枯竭,情感變得越發粗糙。他提出“非人格化”的理論,反對浪漫派詩人認為詩歌是詩人情感再現的觀點。他認為,詩人的感情隻是素材的一部分,要想進行創作,必須先經過“非人格化”的階段,即將自己的情感轉化為普遍性的藝術性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