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吳歌聲裏別江南
薑靜
年輕的張家港市給我最初的印象是整潔明淨,這些源自於電視媒介的宣傳短片。真正踏入張家港,來到了鳳凰鎮才知道,在這個年輕的新城,竟有一個古老的明珠遺落在這裏。
鳳凰鎮和它的名字一樣淡韻清淑,如一位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女子。
鎮因山而得名。婉麗清秀的鳳凰山,像一隻非梧桐不棲非竹實不飲的靈鳥,安靜的棲於鳳凰鎮的中央。它穿越六千年時光,見證著河陽山歌一代代筆錄口傳,悠悠不絕回蕩在古鎮的天空。
進入河陽山歌館,首先看到的是一麵飛簷翹角的外照壁,步入館內,大屏幕正在播放《斫竹歌》,歌詞極短“斫竹,削竹。彈石,飛土,逐肉。”歌詞的內容是描寫先民追逐狩獵勞動的場景。
歌聲嘹亮渾厚,破空而來,仿佛帶領我們穿越悠悠千年的時空,回到遙遠的古代。曾看過一首先秦的《彈歌》歌詞是“斷竹、續竹、飛土、逐宍(念肉音)。”兩首歌詞極其肖似,不知二者之間有什麼淵源。當然這些問題有待專家去考證,我們且放鬆心情在古老悠揚的歌聲中追溯一下曆史的浮光掠影。
邊緣磨損的手抄本歌詞,新石器時期的先民日用品,樸舊古拙的青瓷缽,無不顯示著河陽山歌悠久的曆史傳承。大舜雲:“詩言誌,歌永言。”詩三百也隻是曾經響徹於山野的民歌,隻是不經意間我們忘了它的曲調,隻留下詩的風致,經的幽微,所以我們稱之為《詩經》。細考起來,詩和歌原本是密不可分的。
春秋時期,孔子周遊列國,經河陽,車夫迷途,孔子問一童子琴川此去幾裏。童子見孔子衣冠楚楚,自己精赤條條,於是投入水中,以歌答:“盆為冠,水為裳;此去琴川,剩十裏。”時言子在吳下教習禮儀,視風為高雅之詞。孔子經此事後大為讚賞言子的弦歌之治。由此河陽的山歌更是家家善唱,戶戶聞弦。
山歌館內的建築是典型的江南風格,粉牆黛瓦,曲徑回廊,綠水環繞,其間有玲瓏的太湖石疊壘成山,更見韻致。水中有幾點青萍在風中瑟瑟而舞,讓人平添一絲傷感。
因這幾點青萍想起了“妾本江南采蓮女,君是江東舞劍人。逢君遊俠英雄日,值妾年華桃李春。”辭家從君的虞姬不知是不是已料想到今後的命途,或許這個婉順柔弱的江南女子自那一刻,已經打定了願同塵與灰的決心。
這個纏綿悱惻的愛情絕響——四麵楚歌,其實準確地說應該是吳歌。因為當年蘇州屬楚國,所以吳歌都記為楚歌,吳地的山歌就是今天的河陽山歌。
蓮池罷花,寸心懷遠。江東的子弟在暗夜裏因一曲曲哀婉纏綿的吳歌動了鄉愁,紛紛離散。江南的女子卻提劍起舞,一舉手一投足間在史冊裏留一個絕美優雅的背影。身下是落紅點點,豔過桃李,賽過明霞,碧血灑處遍開虞美人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