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手把吳鉤,能斷萬人頭的項羽,鐵石打做的心肺,卻為花化作繞指柔。烏江岸邊,霸王斷然赴死,是無顏見江東父老還是不忍香魂無主苦無依。我倒寧願二者皆有,始終相信江南煙雨浸潤出的蓋世英雄,俠骨也柔腸。
陽光溫和地穿越依稀當年的曲徑回廊,時光緩緩把一段千年的愛情風幹成一段傳說。而我,以讀詩的珍重聆聽著古老卻依然鮮活的山歌,踏一路歌聲悠然遠去!
恬莊恰如它的名字恬靜安詳。緩步走過青石板街,在時光的流蘇浮影間,羨想一下古人如何悠閑氣安地在這裏讀書,勞作,生活。
鳳凰是江南的“進士之鄉”,出過四位狀元,一位榜眼,三十二位進士。楊岱的榜眼府就坐落於此,鱗次櫛比的黛瓦雕甍,精致典雅的月榭風簷,無一不透露著江南建築的小巧靈動。院內一口小小的水井,井口約有一尺見方,我們紛紛低頭探看,井內倒影,井口的光線,宛如一麵圓鏡,古井水依然清澈,隻是不見當年的臨水照花人。
據說江南人家生女孩要種香樟樹,生男孩要種櫸樹,幾百年前的恬莊應該是櫸樹成林的吧。特意的問了導遊,導遊卻說不知道櫸樹是什麼樣子,有許多的舊俗現在已然失傳,我想文化並不是單單隻囿於書本、古跡還有更多人文的舊俗需要現代人去傳承。
“南朝四百八十寺”這詩寫的並不誇張,《南史·郭祖深傳》記佛寺五百餘所。顯然杜牧是少寫了,不過從藝術角度考慮我們就不必計較被貪汙的幾十座了。
鳳凰山麓的千年古刹永慶寺,就絕不會是被小杜忽略的那些寺廟,山門莊嚴肅穆,寺內兩旁是鍾樓和鼓樓,中間是巍峨壯觀的天王殿。臨海的城市風總是不斷,寺廟轉角處懸掛的風鈴,叮當作響,遠遠傳來,更覺寧靜悠揚。忽然就想起了那句“調慢彈且緩,夜深數十聲”當年悠揚的蜀琴和此際聽聞的風鈴,給人的感覺是一樣吧,單純而緩慢,一聲聲敲入心中,清音滌塵。
順著這時斷時續的風鈴聲,我們拾階而上,一直上到文昌閣,這是施耐庵寫作《水滸》的故居,心懷虔誠,我於心中默念,請借我一枝彩筆,描繪出這江南的幽竹隱泉,描繪出這江南的長巷深院,描繪出這江南的杏花春雨,繪描繪出這江南的清蕭皎月,描繪出我心中詩意的江南。
風依然在刮,清越的風鈴聲越來越遠,而我的耳邊,卻似乎又響起了那雄渾的吳歌……
我有客懷忘不得,吳歌聲裏別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