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人性的深刻張揚與故事的精巧構思——吳萬夫微型小說創作簡論
○汝榮興
在中國當代微型小說文壇,迄今已在《清明》、《四川文學》、《飛天》、《雨花》、《文藝報》等全國數百家報刊發表作品100餘萬字,並已先後出版《金土》、《朝聖路上》、《挑著的家》、《生命的支撐》等多部作品集,又曾獲得過包括河南省文學獎在內的各類文學獎幾十項的吳萬夫,無疑該屬那種不大張揚——可能是既不大喜歡張揚又不大善於張揚——的作家。因此,盡管出道不遲,作品數量(特別是好作品的數量)也很是可觀,但在微型小說界,人們所看到和知道的吳萬夫,似乎並沒有特別的“大紅大紫”過……
當然,對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作家而言,最重要的,應該並不是自己是不是曾經有過所謂“大紅大紫”的時候,而是自己到底曾經寫過些什麼樣的作品,到底曾經給自己的讀者留下過些什麼……我相信吳萬夫就是這樣想的。不過,在這裏,我最想說的是:雖然吳萬夫在為人上可能既不大喜歡張揚又不大善於張揚,但事實上,一直以來,他又始終在用自己的那些微型小說作品張揚著!
那麼,吳萬夫究竟又在用他的作品張揚什麼呢?
我的答案是:在讀吳萬夫的那些微型小說作品時,我們感受最深的,或者說是最值得我們注意的,便是他對人性的那種深刻張揚!
是的,在吳萬夫林林總總的微型小說作品中,隻要稍加留意,我們便不難發現:一方麵,他的作品的題材很是寬廣,既有反映農村現實的又有描寫都市生活的,既有彰顯時代大變遷的又有刻畫市井小人物的,既有屬“儒林外史”一類的作品又有類似“官場現行記”那樣的篇章,既有……真可謂包羅萬象;而另一方麵,無論作品的題材是什麼樣的,他卻總是會將題旨緊緊地圍繞在一個中心點上——表現人性,充分地挖掘隱藏在人性深處的那種或明或暗的內涵,從而使那種人性得到深刻的張揚。
這裏,我們不妨來具體看看吳萬夫的幾篇很有代表性的作品——
首先值得一提的,當然該是那篇流傳甚廣的《墜落過程》了。這篇原載《飛天》1997年第11期的作品,顯然是吳萬夫最重要的代表作。而這篇作品之所以會受到那麼多的選刊和選本的青睞,直至被收入土耳其的大學教材,最重要的原因,顯然便是作品對母性的那種最大限度同時又是最為熱烈的歌頌與張揚了——作品中那位身為母親的“她”,居然能在三歲的兒子意外墜樓的刹那間,以比“最迅捷的速度”還要迅捷的速度,甚至是比“特技”還要“特技”的姿勢,如“一道黑色的旋風”般地“繞過所有的障礙物,穿過一條十幾米寬的馬路”,將她的兒子“穩穩接住”!如此,盡管“人們永遠沒有看見那個真實的墜落過程”,但母性的那種最為強大的張力,卻是被最逼真又最生動地表現出來了。
再來看那篇《阿香》。這是吳萬夫的處女作。這篇原載《百花園》1990年第3期,後被鄭州市電視台拍攝成電視短劇的作品,塑造了一個既有著“嫋嫋娜娜的身段,白皙圓潤的額頭,一雙會說話的眼睛,微翹的鼻梁,乖巧的小嘴,豐滿的胸脯”,又“待人實在”的名叫阿香的農家女子形象。而這一形象的最動人之處,其實又並不在於阿香那“如花似玉”的漂亮,而是她那如“不分白天黑夜嗚嗚咽咽地流”的小河一般的性格——當她終於“真正明白”了丈夫拾娃居然會以那樣的方式來驗證她的“忠心”的時候,滿心“酸楚”的她便毅然決然地“回到了山那邊”,並“從此再沒回來過”。是的,這才是“不知村裏的大姑娘小媳婦要黯然失色多少倍”的阿香這一形象的最大魅力之所在。因為,我們由此所看到的,是深藏在阿香的心靈深處的那種作為一個人的最凜然不可侵犯的自尊。這是最為神聖的人性。
接著來看那篇《我欠王鴿一枚蛋》。這篇曾榮獲第三屆全國微型小說(小小說)年度評選二等獎的作品所寫的,是一個關於人情的故事,而在這個關於人情的故事中,我們所看到的,實際上更多的又並非人情而是人性——圍繞著“我欠王鴿一枚蛋”,主人公崔三的那場怪病是給醫治好了,可他卻從此“再也走不出王鴿的陰影中了”,因為,王鴿將自己曾經給以崔三的幫助,當作了自己到處去炫耀、去“演出”,甚至是去挾持和控製崔三的資本。於是,到最後,崔三就隻有去“用生命償還王鴿”了……在這一故事中,存在於王鴿身上的那種“癟三”心態被刻畫得活靈活現,由此,我們也就清晰地看到了人性中的那種以善始又因惡終的所謂“人性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