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1 / 3)

我的祖母是一位可憐的老人。她根本不會想到自己從黑暗中來,在生前便重又深入到黑暗中心。她的下肢癱瘓了,失去自理的能力——這一切使她痛苦不堪。然而更痛苦的是,她一直懷有死的欲念,有時自己說:讓我死去吧,讓我死去吧——她說著,懷著這樣的念頭,卻又必須活下去,她唯一把這死的希望寄予時間的寬容上,自己問著:我什麼時候才能死啊!周圍是牆壁,隻有她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回聲——回答她的,依然是那句自己說出的祈問,或者說,那答案已經演化為一個反詰,一個更深刻的質詢。如果我們在跟前,就會安慰她一番,而她那黑暗的眼窩深處放射著看不見的光,她早已看透了這安慰的虛假。有時人在黑暗中更能看到真實,黑暗會長驅直入地戳穿光線描繪的畫屏。祖母知道我正在長大,她聽到我的聲音變粗,並且每隔一段日子,就讓我站到她的床前,從頭到腳地摸一遍,然後說,又長高了。

她就像農民關懷自己的莊稼那樣想著我長成了什麼樣,她隻能以觸須一樣的手,約略感知到那棵植物高度的變化。每一次,我都看著那樣一雙蒼白的手,微微顫抖著,像凋謝的樹葉那樣從我的頭頂緩慢地沉到我的腳底,她知道我的每次成長,都意味著她又向深處滑落了一點,她的手在不斷地衡量著這個斜麵,祖母的確沒有一點力量控製自己滑落的速度,她隻需要知道還剩多少時間——她穿越時間的秘密,並不用直接的辦法,她知道,那樣就什麼都不會獲得。她隻是通過衡量另一個成長的速度來測度自己:這是一種無限的愛,通過愛,她知道自己不可能知道的一切。愛是一麵放大鏡,它能穿透靈魂,顯示那些黑暗深處最細微的事物。一旦把時間隱蔽下的東西捕捉到了,你就清楚了,平靜了,悲傷將沉入靈魂之海,剩下的是創傷愈合之後更深沉的平靜。這種平靜,一如幸福會緩緩地滲入你的生命,直到你的生命最終被這平靜徹底浸透。

事實上,祖母正是這樣越過了生與死的界線。那一天,父親看到她呼吸微弱,便請來了醫生。醫生摸著祖母被疾病折磨了六七年之久的胳膊,感受著一個生命是怎樣沉入另一麵的。醫生的手從祖母的腕部滑落了,這是一個生命離開時的信號。我們都看到了,全家人號啕大哭,而祖母的臉上,卻顯示著異常平靜的表情。在臨終前她已不能說話,而這平靜的表情就是一份最後的遺囑,這遺囑仿佛什麼都沒有,但它就像數字中的零那樣,是一個特別的數,它可以是無限,但絕不是空無。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一個生命曆程的結束,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就這樣結束了。她的眼瞼被別人的手徹底合上,而祖母早在生前,這雙眼睛的閉合與開啟就失去了意義,這是命運強加給她的一種有深度的認知方式。她並不想這樣做,但又無可奈何,不妨這麼說,生命是兩個盛滿液體的容器的連通。出生前你就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然後在偶然之中,你跟另一個較低水平的容器連通了,液體開始向另一方轉動,你的生命出現了,直到流動停止,兩個液麵處於同一水平。那麼,生命是一種奇跡,而死亡則是平衡。我的祖母傾其一生的力量,不過隻是為了贏得這最後的平衡,永遠的平衡。為了這個結局,她付出了無限的痛苦,最後連這痛苦本身都在平衡中失去了意義,甚至你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曾經痛苦——這大約是對每一個生者的威懾,也是對每一個死者的最完全的安慰。這種安慰是一種完全銷毀證據之後的判決,最後這判決本身也一並被銷毀。你已經不存在了,你還有什麼安慰呢?最完全的安慰就是安慰也不存在。死——平衡——一架最無私公正的天平,從帝王到乞丐,所有的人在它麵前獲得平等,他們最後的結局都一樣,因而你不必羨慕,也沒有必要嫉妒和仇恨任何一種死——每一種死都是死,死的無限博大,足以容納萬物。因而,這無限博大的死,與其說是對死者最完全的安慰,毋寧說它隻對生者顯示意義。它使貧賤者得到慰藉,而使富貴者失去歡樂。這麼說來,我的祖母屬於被死所安慰的那一種,她的死不過是死亡最後取走了死亡所賦予的安慰,這本來就是屬於死亡的東西,就讓那個概念把這東西拿去吧。我的祖母一生勞碌和痛苦,她原本就一無所有,死,不過是在還原一個卑賤者的原型罷了,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呢?是的,你接受了這個一無所有的饋贈,就是這樣。

我的祖母是一位可憐的老人。她根本不會想到自己從黑暗中來,在生前便重又深入到黑暗中心。她的下肢癱瘓了,失去自理的能力——這一切使她痛苦不堪。然而更痛苦的是,她一直懷有死的欲念,有時自己說:讓我死去吧,讓我死去吧——她說著,懷著這樣的念頭,卻又必須活下去,她唯一把這死的希望寄予時間的寬容上,自己問著:我什麼時候才能死啊!周圍是牆壁,隻有她自己能夠聽到自己的回聲——回答她的,依然是那句自己說出的祈問,或者說,那答案已經演化為一個反詰,一個更深刻的質詢。如果我們在跟前,就會安慰她一番,而她那黑暗的眼窩深處放射著看不見的光,她早已看透了這安慰的虛假。有時人在黑暗中更能看到真實,黑暗會長驅直入地戳穿光線描繪的畫屏。祖母知道我正在長大,她聽到我的聲音變粗,並且每隔一段日子,就讓我站到她的床前,從頭到腳地摸一遍,然後說,又長高了。

她就像農民關懷自己的莊稼那樣想著我長成了什麼樣,她隻能以觸須一樣的手,約略感知到那棵植物高度的變化。每一次,我都看著那樣一雙蒼白的手,微微顫抖著,像凋謝的樹葉那樣從我的頭頂緩慢地沉到我的腳底,她知道我的每次成長,都意味著她又向深處滑落了一點,她的手在不斷地衡量著這個斜麵,祖母的確沒有一點力量控製自己滑落的速度,她隻需要知道還剩多少時間——她穿越時間的秘密,並不用直接的辦法,她知道,那樣就什麼都不會獲得。她隻是通過衡量另一個成長的速度來測度自己:這是一種無限的愛,通過愛,她知道自己不可能知道的一切。愛是一麵放大鏡,它能穿透靈魂,顯示那些黑暗深處最細微的事物。一旦把時間隱蔽下的東西捕捉到了,你就清楚了,平靜了,悲傷將沉入靈魂之海,剩下的是創傷愈合之後更深沉的平靜。這種平靜,一如幸福會緩緩地滲入你的生命,直到你的生命最終被這平靜徹底浸透。

事實上,祖母正是這樣越過了生與死的界線。那一天,父親看到她呼吸微弱,便請來了醫生。醫生摸著祖母被疾病折磨了六七年之久的胳膊,感受著一個生命是怎樣沉入另一麵的。醫生的手從祖母的腕部滑落了,這是一個生命離開時的信號。我們都看到了,全家人號啕大哭,而祖母的臉上,卻顯示著異常平靜的表情。在臨終前她已不能說話,而這平靜的表情就是一份最後的遺囑,這遺囑仿佛什麼都沒有,但它就像數字中的零那樣,是一個特別的數,它可以是無限,但絕不是空無。

這是我第一次親眼目睹一個生命曆程的結束,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就這樣結束了。她的眼瞼被別人的手徹底合上,而祖母早在生前,這雙眼睛的閉合與開啟就失去了意義,這是命運強加給她的一種有深度的認知方式。她並不想這樣做,但又無可奈何,不妨這麼說,生命是兩個盛滿液體的容器的連通。出生前你就處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然後在偶然之中,你跟另一個較低水平的容器連通了,液體開始向另一方轉動,你的生命出現了,直到流動停止,兩個液麵處於同一水平。那麼,生命是一種奇跡,而死亡則是平衡。我的祖母傾其一生的力量,不過隻是為了贏得這最後的平衡,永遠的平衡。為了這個結局,她付出了無限的痛苦,最後連這痛苦本身都在平衡中失去了意義,甚至你根本不可能知道自己曾經痛苦——這大約是對每一個生者的威懾,也是對每一個死者的最完全的安慰。這種安慰是一種完全銷毀證據之後的判決,最後這判決本身也一並被銷毀。你已經不存在了,你還有什麼安慰呢?最完全的安慰就是安慰也不存在。死——平衡——一架最無私公正的天平,從帝王到乞丐,所有的人在它麵前獲得平等,他們最後的結局都一樣,因而你不必羨慕,也沒有必要嫉妒和仇恨任何一種死——每一種死都是死,死的無限博大,足以容納萬物。因而,這無限博大的死,與其說是對死者最完全的安慰,毋寧說它隻對生者顯示意義。它使貧賤者得到慰藉,而使富貴者失去歡樂。這麼說來,我的祖母屬於被死所安慰的那一種,她的死不過是死亡最後取走了死亡所賦予的安慰,這本來就是屬於死亡的東西,就讓那個概念把這東西拿去吧。我的祖母一生勞碌和痛苦,她原本就一無所有,死,不過是在還原一個卑賤者的原型罷了,有什麼不能接受的呢?是的,你接受了這個一無所有的饋贈,就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