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1 / 3)

古希臘曾經存在過一個隻包括一條直線的迷宮,卻有無數的哲學家在這條直線上迷失了自己。這是阿根廷偉大的幻想家博爾赫斯在一篇傑出的小說中,對這個複雜世界的省察。小說中的人物愉快地在沉思中接受了這條直線,它包括幾個意味深長的點:準星、缺口和背後蔑視的眼睛——這個簡單的直線的迷宮中,凝聚著對於人類的仇殺。可憐的博爾赫斯,偉大的博爾赫斯,畢生致力於探索自己設計的種種迷宮,最後作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麵對成千上萬腐朽的或嶄新的書卷而雙目失明。

眼睛使人產生局部的幻象,而徹底的黑暗卻使人恢複真實,因為博爾赫斯看不到什麼,因而倒什麼都看到了。他失去了有限的虛像,卻獲得了無限的真實,他以流血的生命摒棄有限的光,卻得到了無限的黑暗——他一直在致力於向黑暗的深入,他一直設想,無限乃是宇宙的真諦——他終於以年逾80 的高齡得到了這個真諦,然後死亡又從容不迫地拿走了它——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太久,詩人們總是歌唱彗星。

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這大約是每個年齡較大的人所能常想的事。然而,我並不很大,卻常要這樣想,那就不免要感到悲傷。有一次,我對一位老人說:你經常想什麼?他說:過去的事。我又問:想這些事有什麼用處?他說:沒有什麼用處,由不得要想。我再問:那你有什麼感受?他回答:感到很遠的事情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

時間是這樣無情,它把很遠的事情給你推得很近,讓你仔細看它,你這樣看它又不會有什麼用處——你的頭發照樣一根根脫掉,或者由黑變白,你能說什麼呢?赫拉克利特說,你不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河流。孔子說,逝者如斯夫。說這樣的話,是先知、智者和聖人的事,對於我們,時間既然以無聲的語言說話,我們便什麼都不說。

因為我們幾乎對於構成生活的骨骼——時間,一無所知。我們僅僅知道,生活就是那麼一回事。比如說我,出生,成長,衰老……這難道不是生活的全部嗎?上一代人是這樣,下一代人依然如此,代代相襲,太陽每天升起,每天又要落下去。

現在,我照樣借用那位老人的話說:很遠的事就像昨天發生的。不然,古人作詩時,總用昨天、昨日、昨夜這樣的詞彙,說著久遠的往事。比如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說是昨夜,事實上是指遙遠的事物——這就是一種殘酷的意境。這種無情的美,悲傷之美,來源於那無所不在的上帝:時間。

除非你進入愛因斯坦最初的那個孩童般的設計,你乘坐一束光,離開鍾樓上的鍾表,那麼時針永遠指向那一刻度——相對論固然是基於這樣一個孩童般純真的想象而萌發,但是,對於人類而言,沒有痛苦,幸福又從何談起?人類既然創造了這樣相反的詞彙,它們便必有用處。它們便結伴而行,白頭偕老——正像我們向一對麵帶笑容的新婚夫婦所祝願的那樣。

古希臘曾經存在過一個隻包括一條直線的迷宮,卻有無數的哲學家在這條直線上迷失了自己。這是阿根廷偉大的幻想家博爾赫斯在一篇傑出的小說中,對這個複雜世界的省察。小說中的人物愉快地在沉思中接受了這條直線,它包括幾個意味深長的點:準星、缺口和背後蔑視的眼睛——這個簡單的直線的迷宮中,凝聚著對於人類的仇殺。可憐的博爾赫斯,偉大的博爾赫斯,畢生致力於探索自己設計的種種迷宮,最後作為布宜諾斯艾利斯的阿根廷國立圖書館館長,麵對成千上萬腐朽的或嶄新的書卷而雙目失明。

眼睛使人產生局部的幻象,而徹底的黑暗卻使人恢複真實,因為博爾赫斯看不到什麼,因而倒什麼都看到了。他失去了有限的虛像,卻獲得了無限的真實,他以流血的生命摒棄有限的光,卻得到了無限的黑暗——他一直在致力於向黑暗的深入,他一直設想,無限乃是宇宙的真諦——他終於以年逾80 的高齡得到了這個真諦,然後死亡又從容不迫地拿走了它——任何偉大的東西都不會在這個世界上停留太久,詩人們總是歌唱彗星。

我常常想到自己的童年生活。這大約是每個年齡較大的人所能常想的事。然而,我並不很大,卻常要這樣想,那就不免要感到悲傷。有一次,我對一位老人說:你經常想什麼?他說:過去的事。我又問:想這些事有什麼用處?他說:沒有什麼用處,由不得要想。我再問:那你有什麼感受?他回答:感到很遠的事情好像就是昨天發生的。

時間是這樣無情,它把很遠的事情給你推得很近,讓你仔細看它,你這樣看它又不會有什麼用處——你的頭發照樣一根根脫掉,或者由黑變白,你能說什麼呢?赫拉克利特說,你不能兩次涉足同一條河流。孔子說,逝者如斯夫。說這樣的話,是先知、智者和聖人的事,對於我們,時間既然以無聲的語言說話,我們便什麼都不說。

因為我們幾乎對於構成生活的骨骼——時間,一無所知。我們僅僅知道,生活就是那麼一回事。比如說我,出生,成長,衰老……這難道不是生活的全部嗎?上一代人是這樣,下一代人依然如此,代代相襲,太陽每天升起,每天又要落下去。

現在,我照樣借用那位老人的話說:很遠的事就像昨天發生的。不然,古人作詩時,總用昨天、昨日、昨夜這樣的詞彙,說著久遠的往事。比如說,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雖說是昨夜,事實上是指遙遠的事物——這就是一種殘酷的意境。這種無情的美,悲傷之美,來源於那無所不在的上帝:時間。

除非你進入愛因斯坦最初的那個孩童般的設計,你乘坐一束光,離開鍾樓上的鍾表,那麼時針永遠指向那一刻度——相對論固然是基於這樣一個孩童般純真的想象而萌發,但是,對於人類而言,沒有痛苦,幸福又從何談起?人類既然創造了這樣相反的詞彙,它們便必有用處。它們便結伴而行,白頭偕老——正像我們向一對麵帶笑容的新婚夫婦所祝願的那樣。

有一天,我偶然翻出童年時代的照片。我頓時疑竇滿腹:這是我嗎?我已經辨不出自己。可我清楚地知道,這的確是我——戴一頂人造皮革帽子,抱著一棵棗樹,麵帶純真的微笑。時間使一個孩子成長,而成長卻是多麼讓人恐懼:它使一張天真的臉換成一張滿臉胡須的麵目,它把那個時代化妝起來,再讓你去辨認它。我從照片上隻認出一個幼稚可愛的兒童,他是另一個人,他根本就與我無關。他抱著一棵棗樹,他與棗樹呈一個小小的銳角,看得出,他在努力向一個方向傾斜。因為有樹作為倚傍,他保持著自己的平衡。那時,他的確有像我現在的樣子傾斜的意向,可他渾然不知自己將來是什麼樣。他渴望自己成長,卻不知成長意味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