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立身處世的切記要典 第八章 淡化自己,免受攻擊
魏晉南北朝時,王子蕭子良和範縝發生了一次爭論。
蕭子良是虔誠的佛教徒,他認為人生命運是三世因果注定。他問範縝:“你不相信因果,那麼為何有人富貴一生,卻有人滿腹才華卻終生不得施展以致潦倒一生,默默無名?”
範縝答道:“不同的人生其實就像同枝並蒂的花朵,風兒一吹,有一些花飄在花瓶裏供人觀賞,另一些花卻運氣不佳飄到糞坑中,前者是王子您,後者就是在下。”
與隨風而落的花兒相比,人都有選擇環境的自由,但結局卻有天壤之別。原因之一就是有人對生活缺乏真切的認識,對即將麵臨的處境掉以輕心,置身於其中而不知;而有人卻能知非不處,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遠離可能惹火燒身的環境。
人們不會對一個平庸之人有過多要求,因為他平庸;相反的,對一個才華出眾的人,便肯托付重任於他,對他寄托很大期望。這一類的人,愈是本領大,也就愈會給自己招來一些艱巨的任務,做得好便罷,稍一不慎就大禍臨頭了。
所以,即便自己完成了別人完成不了的事情,也不要自矜自誇,而要盡量淡化自己的作用,免受別人的攻擊。
明太祖朱元璋曾召中山王徐達一起喝酒,朱元璋為了試探徐達,一個勁地敬酒。
徐達不敢推辭,一直喝到深夜,醉得大睡不醒。朱元璋讓內侍把他送到舊宮去睡覺。舊宮是明朝建立前朱元璋稱吳王時居住的地方,半夜裏,徐達的酒醒了,問周圍人自己睡在什麼地方,內侍說:“這是舊宮。”
徐達馬上起身,快步走到宮殿的台階下,麵向北麵拜了兩拜,又磕了三次頭,才出宮。
朱元璋聽說這件事以後,對徐達的表現十分高興。
在很大程度上,徐達並非不明白知非不處的道理,其最後的命運悲劇是由朱元璋的猜疑性格造成,具有某種必然性,要想擺脫必然受到各種限製。但更多的人則是在能夠主動避免危險的情況下,執迷不悟,一步步走向深淵的。
宋寧宗時的丞相韓 胄做南海尉時,曾請一位儒生做館客,此人很有才華,但不久就離開了。
韓 胄當了丞相,掌握國家大權後,非常想念他。有一天,這個儒生忽然來了,韓 胄非常高興,請他留在家裏。
一天,夜深人靜時,韓 胄請儒生飲酒,請教他:“我才學疏淺而掌握了國家大權,您有什麼指教嗎?”
儒生歎息說:“您現在危險得像是架在樹枝上的鳥蛋一樣,還有什麼可說的呢?”
韓聽後驚奇地問為什麼。儒生答:“這不難理解。宮中立皇後時,您不同意,皇後很怨恨您;宮中立太子時,您又不同意,太子也對您懷恨在心;您當政後,朱熹、彭龜年、趙汝愚等名士被逐出朝廷的不計其數,士大夫們也因此而怨恨您;現在同金人打仗,軍隊犧牲很大,三軍也怨恨您;邊境的百姓不時地被掠奪和殺害,四海之內的百姓都怨恨您。這樣四麵樹敵,您怎麼能免禍全身呢?”
韓 胄沉默了許久說:“你能教我怎麼辦嗎?”
儒生再三推辭,韓堅持追問,他才說:“隻有一個辦法,隻怕您不願采納。現在皇上重病在身,無意於國家政事,如果擺出堯、舜、禹禪讓的家法,請皇上讓賢給太子即位,太子對您會由怨恨而轉為感謝。這時皇後退而為皇太後,即使怨恨您也沒有權了。以後,您可以輔佐新皇帝,一切從頭開始。對從前被貶的諸賢士,已死去的增加撫恤,還活著的召回給予提升,同時派遣使者去聘請賢德的人來執政,對外也要消除積怨,使邊境平安無事。您還可以優厚地犒勞軍人,撫恤犧牲的將士,免去各種無名的賦稅,解決好種種矛盾,使全國百姓休養生息。然後在此基礎上,您選擇一位知名的賢士,把丞相之位讓給他,自己請求告老還鄉,遨遊於於山綠水之間,如此,您最後就能轉危為安,變禍為福。”
韓 胄聽他講得有道理,但猶豫不決,想留下儒生做自己的顧問,可他堅持要告辭而去。儒生走後不久,韓 胄果然四麵受敵,被砍了頭。
有明智通達的人對自己的危險提出忠告,是一種難得的機會。可是自己卻不能聽眾,也不能從中得到教益,真是太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