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六章 隨機應變保全自身(1 / 1)

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六章 隨機應變保全自身

智慧也包括敏捷,古人把一瞬間隨機應變的智慧,稱為“捷智”。

春秋時,齊襄公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糾,一個叫小白。管仲跟隨糾,而他的朋友鮑叔牙跟隨小白,公子糾跑到了魯國,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國。不久齊國國內叛亂,齊襄公死於亂軍,這樣齊就沒有國君了。

兩位公子聽說後,公子小白率鮑叔牙等人,公子糾率管仲等人,分別都日夜兼程向齊國進發,回國準備接位。

兩股隊伍在齊國邊境狹路相逢,管仲騎馬裝作問候,拉弓射了公子小白一箭,正好射中。

然而,公子小白並沒有死,那一箭隻射在了衣鉤上。鮑叔牙馬上讓公子小白向後倒下,假裝被射死。管仲真以為小白死了,回去報告公子糾說:“你可以安安穩穩地登上國君的寶座了,公子小白已經死。”他們的前進速度就慢了下來。

鮑叔牙一行帶著公子小白快馬加鞭,趕車先進入齊國境內,公子小白當上國君,就是有名的齊桓公。

鮑叔牙的聰明才智,就在於他能應和著射來的箭而讓公子小白向後倒下裝死,他的智謀來得真是快如疾風閃電。

所以說,有些智謀是不可刻意追求的,必須依靠平時的修養積累,刻意追求者隻能其皮毛,或者取法其上而得乎其中。

宋太祖時,張乖崖出任成都太守。一天,集合軍隊大校閱,他才出現在校閱場,眾軍就對他高呼萬歲。

張乖崖聞聽,當即翻身下馬,向著京城開封所在的東北方向跪倒在地,高呼三聲萬歲,隨後起身上馬繼續前行。

在封建社會,萬歲是隻能向皇帝喊的,眾軍不懂,把張乖崖看成皇帝的代表,所以向他高呼萬歲。但張卻明白,此事如果傳揚出去,那就是株連九族之罪。因此他才急中生智,將萬歲這一呼號,用自己的行動來轉向遠在京城的皇帝,在瞬間跳出了這一十分凶險的陷阱。

有人說兒童的智慧,特別是急中生智的能力比成人更強。這話不無道理,下麵是兩位少年隨機應變、化險為夷的故事。

王羲之小時候很受大將軍王敦喜愛,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帳子裏睡覺。

一次王敦先起床,接著錢鳳入門來,兩人便屏退別人秘密商量謀反,卻忘記了還有小孩在帳中睡覺。王羲之當時已醒,聽到了他們密謀的事,知道自己的性命難保。在這千鈞一發之際,王羲之急中生智,用手指捅喉部引起嘔吐,把自己的臉和被頭都弄髒了,並作出睡得很香的樣子。

王敦他們密謀到一半,才想起王羲之還沒有起床,兩人都很驚恐,說:“這下子不得不把這個孩子除掉了。”

等掀開床帳,見王羲之呼呼大睡,嘴裏吐出來的東西流得到處都是。這樣,他們相信這孩子一直在熟睡。王羲之靠這種辦法才保全了性命。

宋寧宗時,趙方在荊湖一帶擔任製置使。

有一天,正犒賞將士,因為賞易太少,軍隊要發生兵變。趙方的兒子趙葵,當時十二三歲,他發現這一動向後,來不及報告父親,就讓人以父親的名義喊話:“方才那是朝廷賞贈的,本官另有賞贈!”

一言既出,軍心馬上平定下來,沒有出任何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