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五章 以靜製動,後發製人
商紂王是曆史上有名的殘酷暴虐、荒淫無度的庸君。他肆意殺害宗室大臣,毒刑整人。他以殘害百姓為樂。大臣多次強諫,紂王竟不悔悟,反而惱羞成怒,把這些大臣驅逐出國都朝歌。
周武王派人到商,察看國情,了解情況。不久,被派去的人捎信說:“商朝現在是奸人當道,群臣離心離德。”武王認為伐商的時機還未到。
後來,武王又接到報告說:“商朝的百姓隻是內心憤怒,閉口不敢說話,卻咬牙切齒。”武王還是按兵不動。
最後,被派去的人又捎信說:“商朝國勢危殆,民心動亂,一場大的暴動正在醞釀著。”
武王覺得時機已經成熟,於是聯合八方諸侯國,向商朝發起總攻。紂王自以為自己兵多士眾,派出17萬大軍迎戰。可是他萬萬沒想到兩軍相遇後,奴隸兵突然陣前暴動,倒戈反擊,引周軍殺入朝歌。紂王逃奔鹿台自焚。
所謂時來莫錯過,無機莫強求。在時機沒有到來的時候,則不可勉強求得。有不少事情是必須靠等待的,如瓜的生長,需要一個時間過程,才會瓜熟蒂落。如果揠苗助長,效果就適得其反。
晉桓溫病重,請求朝廷為他加九錫(皇上賞賜大功者衣物九種,叫九錫),以避免身後被清算。皇帝懾於其威勢,不得不同意了。
謝安理解了皇帝的心意,就讓袁宏草起奏文,起草後,謝安看了,讓袁宏再修改。就這樣,看了改,改了看,過了十幾天,直至桓溫死了還沒有定稿,加九錫的問題卻解決了。
這是用拖延的辦法來得到事機和勢機的例子,事半而功倍,謝安確實是深諳無為而有為的道理。戰國時期的鄭莊公就是一個深諳其中之道的高手,我們來看一下他的表演。
春秋初年,鄭武公去世後,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鄭莊公。但他的地位卻被生母和胞弟威脅著。
鄭莊公出生時,武薑難產幾乎送命,所以十分討厭他,而偏愛他的胞弟公叔段。兄弟倆長大之後,武薑曾幾次請求立公叔段為太子,但武公沒有答應。
武公一死,武薑以母親的身份要求繼任的莊公,把製邑封給公叔段。製邑是軍事要塞,莊公沒有答應,武薑又替公叔段要求易守難攻的京城,莊公隻好答應了。
公叔段一到京城,就加高加寬城牆。鄭國大臣們對此議論紛紛,對莊公說:“豐等級都邑城牆的高度,先王都有規定。如今公叔段不按規定修城,您應及時阻止他,以免後果難以收拾。”莊公說:“我母親希望這樣,我又有什麼辦法呢?”
公叔段看哥哥沒有對自己采取限製措施,便更加放肆起來,下令讓西部、北部的軍隊聽命於自己,並私自接收了周圍的城邑來作為自己的封地。公子呂對莊公說:“應及早下手製止他,否則軍隊慢慢就會被他掌握了!”鄭莊公還是不緊不慢地說:“用不著。不仁不義的事做多了,就會自取滅亡。”
公叔段看到哥哥還沒有反應,更加肆無忌憚起來,聚集糧草,修冶武器,擴充部隊,準備攻打莊公。國人對此紛紛議論。
這時,莊公說:“時機到了!”派人探聽到公叔段起兵的日期,派公子呂率領200輛戰車攻打公叔段,公叔段隻好逃亡。
對公叔段的所作所為,鄭莊公是了然於胸的,他是為了采用“引其發展,陷其不義,突發製人”的謀略,才放縱對方,以爭取到臣心、軍心、民心,抓住情機以後,終於置對方於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