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四章 因時而動,見機行事
時機的到來,時間極為短促。明智之人,總是無機則造機,有機則乘機,見機則借機,左右逢源,事半功倍。蠢人則不然,即使機在鼻子底下,他也看不見,抓不住,眼睜睜地讓良機付之東流,卻要硬著頭皮往南牆上撞。
晉文公即位後,馬上致力於操練民眾。第二年,文公想使用他們。子犯說:“晉國戰亂多年,人民還不知道什麼是義,還沒有安居樂業。”
於是晉文公加強外交活動,護送周襄王回國複位;回國後又積極為人民謀利益,人民開始逐漸關心生產,安於生計。
不久,文公又想用兵,子犯又說:“民眾還不知道什麼是信,而且還沒有向他們宣傳信的作用。”於是晉文公又征伐了原(小國名),約定三天內攻不下來就撤兵。三日後晉文公真的信守諾言,退兵三十裏,向國內外證明他的誠實和信用。
在這一係列行動的影響下,晉國的商人做生意不求暴利,明碼標價,童叟無欺,全國形成了普遍講信譽的好風氣。
於是晉文公說:“現在總可以了吧?”子犯說:“人民還不知貴賤尊卑之禮,沒有恭敬之心。”
於是文公用大規模的閱兵來表示禮儀之威嚴,設置執法官來管理官員,這樣一來,人民開始習慣於服從命令,不再有疑慮。這時才使用他們,城濮一戰,迫使楚國撤兵穀邑,解了宋國之圍,一戰而稱霸諸侯。
時機有三種:一是事機,二是勢機,三是情機。
當事情正在發生變化,可能會有會利於己而不利於敵時,就需要找到變化的關鍵點,這就是事機;當形勢和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可能有利於己而不利於敵時,就應馬上拿出克敵製勝的辦法,這是勢機;當人心向背正在發生變化,就要找到其中對自己有利的轉變點,這是情機。
我們再來看張繡打曹操這個例子。
曹操征伐張繡,有一天突然率兵撤退。張繡大喜,親自帶兵追擊曹操。謀士賈詡對張繡說:“不要去追,追的話肯定要吃敗仗。”張繡不聽賈詡的意見,領兵前進與曹操交戰,結果大敗而歸。
賈詡見張繡吃了敗仗回來,馬上對張繡說:“趕快再去追擊,再次交戰必定能夠取得勝利。”
張繡不好意思地說:“先前沒有采用您的意見,以至於到這種地步。如今已經失敗,怎麼又要追呢?”
賈詡說:“戰鬥形勢起了變化,趕緊追擊必能得勝。”
張繡聽了,連忙聚集敗兵追擊,果然大勝曹軍而歸。
張繡打了勝仗,卻莫名其妙,他問賈詡:“我先用精兵追趕撤退的曹軍,而您說肯定要失敗;我敗退後用敗兵去襲擊剛打了勝仗的曹軍,而您說必定取勝,為什麼會精兵失敗、敗兵得勝呢?”
賈詡說:“這好理解,您雖然善於用兵,卻不是曹操的對手,曹軍剛撤退時,曹操必然親自殿後;我們追兵雖然精銳,但不是他們的對手,因此我知道我軍必敗。曹操先前在進攻時突然退兵,肯定是後方出了什麼亂子急於回去,他打敗您的追兵,一定會輕裝快速前進,即使留下一些將領在後麵掩護,那些將領們也不是您的對手,因此,您雖用敗兵而打起來必定得勝。”
無論是事機、勢機還是情機,多是在事態的自然演化中,隨著參與者的互動而出現的,因此,我們就應在實際工作中學會觀察,學會因時而動,見機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