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二章 把握言行的分寸(1 / 1)

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二章 把握言行的分寸

有人堅持,言而無文,行之不遠;也有人說,沉默是金。這兩句話看似矛盾,但卻包含了一個方與行的分寸問題。

曾經有人問魏明帝時的楚郡太守袁安:“已故的內務大臣楊阜忠言直諫,你為什麼從來不稱讚他是忠臣呢?”

袁安回答道:“像楊阜這樣的大臣隻能稱‘直士’,算不得忠臣。為什麼說他隻是一‘直士’呢?因為作為臣子,如果發現人主的行為有不合規矩的地方,當著眾人的麵指出他的錯誤,使君王的過失傳揚天下,反給自己撈了個梗直之士的名聲,這不是應有的做法。已故的司空陳群學問、人品樣樣都好,對問題有獨到的見解,但他與其他大臣見麵時,從來不議論皇帝過錯,隻是幾十次地上奏章指出哪些事做錯了,哪個缺點必須改,有批評,有建議,而同僚們卻都不知道,因此後人都稱讚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智者和真正的忠臣。”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言而無行不如行而不言。

漢文帝到上林苑的虎圈去看虎,對虎圈管理員的口才很賞識,要提拔他為上林苑負責人。張釋之上前說:“陛下認為絳侯周勃這人如何?”

文帝說:“是位智者。”

又問:“東陽侯張相如如何?”

文帝又說:“也是位智者。”

張釋之說:“這兩位智者說話,經常張口結舌,結結巴巴,哪像這位一張口就喋喋不休,能說會道呢?秦朝時候的刀筆吏,爭相比賽看誰說話辦事更敏捷幹練,卻從來沒有從人的角度考慮。這種壞風氣一直延續到了秦二世,整個大局也就四分五裂,不可收拾了。如今陛下僅僅因這個管虎圈的小官吏口齒伶俐就破格提拔,恐怕天下會從此追隨這種風氣,爭逞口舌之能,而沒有實際做事的人了。有道是上行下效,下級受上級的影響,比光傳播得還要快,陛下不可不慎重考慮啊!”

於是文帝沒有提拔那個小吏。

張釋之的話雖然偏頗,但卻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獅子如果隻知道咆哮,還不如馬蜂的毒針厲害,立論高杆而不去實施,還不如踏踏實實地埋頭做事。

世上有許多人,讀過很多年的書,甚至做到了××學科的博士、博士後,動輒就發表洋洋灑灑數萬言的論文,可一旦要他解決實際問題,他馬上傻眼了。因為這種人隻會照本宣科,而不學以致用,又怎麼能成為大人物,成就大事業呢?

在很多情況下,低論調甚至不置一言反映的不僅是對自己才能的自信,更是一種包容萬物的大氣度、大胸懷。宋朝的王旦就是這樣一位海納百川般的大人物。

宋真宗時代,寇準與王旦是樞密院同事。寇準常真宗麵前攻擊王旦,但是王旦都一笑置之。

後來寇準罷相,輾轉無聊之際,隻好回過頭來轉托別人求王旦,想要一個職位。王旦聽說後對來人說:國家官員的職位,哪裏可以隨便請托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請托。

寇準覺得很沒麵子,對王旦更不滿意,逢人就說他的壞話。

不久之後,寇準又被任命到中樞擔任要職,他參見真宗的時候說:“如果不是陛下知臣,我怎麼能有今天呢?”

真宗搖頭告訴寇準:“你能擔任這個職位,都是出於王旦的極力推薦。”寇準非常羞愧。

把握行與言分寸的關鍵在於審時度勢,該多講時大膽放言,不能少說,否則言猶未盡;該少講的,不能多說,否則言多必失;該沉默時,奉行沉默是金,三緘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