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保持冷靜 見機行事 第一章 用事實點撥對方
戰國時期的“農家”學說的代表人物許行主張人人自食其力,一切東西都自己做,萬不得已才進行交易,根本否定了社會分工。
因此他和他的弟子數十人,都穿著粗布衣,靠打草鞋、織席子來維持生活。
有一個叫陳相的人本來信奉儒家思想,但一見到許行,便改換門庭,信奉“農家”學派了。
有一次,陳相遇到孟子便竭力宣揚農家思想,他說:
“我認為許行先生的觀點很有道理,凡是賢明的君主都應該與百姓同耕作,自己親自做飯吃,同時兼理朝政;如果不能自給自足,怎麼能稱得上是賢君呢?”
孟子於是問道:“那麼許先生是否必定自己種糧食然後自己做飯吃呢?”
陳相回答說是的。
孟子又問:“那麼許先生一定是自己織布做衣服了?”
陳相說:“不是,許先生穿的粗布衣服裏用麻做的粗布衣服。”
孟子又問:“許先生戴的帽子是他們織布做的嗎?”
陳相回答:“不是,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又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布做帽子呢?”
陳相說:“怕對耕種有妨礙。”
孟子又問:“許先生用鍋做飯,用鐵具耕地,這些都是他親自做的嗎?”
陳相說:“不是的,也是用糧食換來的。”
孟子因此說:“如果許先生用糧食去換鍋、農具,這不能說對陶工和鐵匠有所妨礙,那麼陶工和鐵匠用器具去換糧食,又怎麼能說他們對農夫有所妨礙呢?況且許先生主張自給自足,那他又何不自己親自做陶器和鐵具,一切東西隻是自己家裏拿來用?又為何忙忙碌碌地拿糧食與別人交換呢?”
孟子用設問誘導的方法,一步步地擺事實講道理,將“農家”學說許行的觀點駁得體無完膚,卻又合情合理,讓陳相在不知不覺中就接受了孟子的批評意見,從而達到了說理的目的。毫無孟子故意打擊自己信奉的學派的感覺。(刪)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捷徑總是最短的路,最有效的辦法常常是最簡單、最基本的。其實有時候直接將對方的缺點、錯誤指出來,反而是避免傷人自尊心、避免雙方誤會、避免使人產生逆反心理等的最好方法,往往能達到批評者預期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