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立信背信 方圓成事 第四章 不必對敵方守信
我們提倡講信用,其目的是為了在交易中驅使對方按自己的意願行動。所以,信用隻能用來對待自己人及盟友。若對敵人也講信用,那他就太愚蠢了。
孔子住在陳國,外出時路經蒲國,恰好碰到公叔氏在蒲起事,與衛國為敵。
他聽說孔子準備經過蒲國到衛國去,於是派人中途攔住孔子,對他說:“你答應不去衛國,我們才能放你走。”
孔子想了想,與攔路的軍隊訂下不去衛國的盟約,於是被放出城。孔子一出城門,馬上下令馬夫驅車往衛國的方向疾馳。孔子的弟子子貢問:“剛剛訂立的盟約能違背嗎?”
孔子答:“被迫訂的盟約,是城下之盟,連神也不會信守的。”
最守信用的人,也是不受城下之盟的約束,這就是大信不信的道理。
戰國時,楚襄王做太子時,在齊國當人質。楚懷王駕崩,太子向齊王告辭準備回楚國,齊王不答應,說:“給我楚國東邊的土地五百裏,你就可以回去;不給,你就別想去。”
太子說:“我有太傅,請讓我去問問他。”太傅慎子說:“把東邊的土地給齊,是為了你回國繼位,如果為了愛地不送死去的父親,不義,臣認為可以答應獻地。”
太子去見齊王說:“按著您的要求,我敬獻五百裏地。”於是齊王同意楚太子歸去。太子歸楚後,即位為王。齊國派兵車五十輛來楚索取土地。
楚王問慎子說:“齊使者來取東地,怎麼辦呢?”慎子說:“君王您明日上朝時,讓大家都獻計。”
第二天,上柱國子良入見楚王,楚王說:“我能夠返回故國,執掌國家大權,是因為許給了齊國五百裏土地。如今齊來取土地,怎麼辦呢?”
子良說:“您不能不給呀,您是金口玉言,已經答應把邊地獻給萬乘之強的齊國,如果不給就是不講信用,以後也難以締約結盟於諸侯。我看,先給他地而後再向他進攻,給地是信,進攻用武也有理由,所以,還是先把地給他。”
子良退出,昭常入見楚王,王問:“齊使來取東邊的五百裏地,怎麼辦呢?”
昭常答:“不能給!萬乘之國是因為土地廣大才能稱為萬乘,現在我國去掉東邊疆土五百裏,是等於割掉我國的一半了。這樣就隻不過有萬乘的稱號,而連千乘之用都沒有了,不行,臣認為不能給他。我請求鎮守東邊的土地。”
昭常退出。景鯉入見齊王,王問:“齊使者來取東地五百裏,你看怎麼辦呢?”
景鯉說:“不能給他們。不過,楚也難以獨自守住它。大王身為至尊,金口玉言,答慶將地給萬乘之強齊,如果不給,天下人會說不義。可是楚又無力獨守,臣請求西去求救於秦。”
景鯉出,慎子入。楚王把三位大夫的主張都講給慎子,說:“子良對我說,不能不獻東地,可以先獻,後以武力奪回。昭常說,不能獻地於齊,他請求鎮守東地。景鯉說,不能給齊地,但楚無力自守,應求救於秦。你看我用誰的辦法呢?”
慎子答:“大王都可以采用。”
楚王不高興地說:“你真是奇怪,都可以采用是什麼意思?”
慎子說:“我並不開玩笑,而是從他們的說法受到啟發。你等我說完,就會知道此三計並行是可以的。大王您可以讓上柱國子良帶車三十乘向齊獻地五百裏。第二天,派昭常去東地鎮守,第三日,再派景鯉帶五十乘戰車去向秦求救。”
楚王按著他的三計並行之策,派子良到了齊國去獻地,暗中吩咐昭常堅守東地。
齊王高高興興地派人去接受東地,昭常站在城牆上對來者說:“我奉命東地,同東地共死生,我這五尺男兒,年齡六十,以及三十多萬的楚國士卒,雖然武器裝備不好,但願為守東地而獻身。”
使者回報齊王,齊王對子良說:“大夫您親自來獻地,可是昭常又鎮守在那兒不走,這是怎麼回事?”
子良按照楚王教給他的話回答說:“臣親身受楚君的命令,昭常是假傳王命的,請大王進攻東地討伐昭常吧!”
於是齊王大舉興兵去討伐昭常,可是還沒有到楚國的疆界,秦國的五十萬兵就到了齊的邊界。秦帥右壤說:“齊阻止楚太子歸國,這是不仁;又要攻奪楚國的土地五百裏,這是不義。如果退兵那就罷了,不然,我們也就不客氣了。”
齊王聽了大為驚恐,就放子良歸楚,又向秦派出使者求和,以解除齊的危難。
這件事情看上去好像是楚國言而無信,但是與其未動一兵一卒,東地仍歸屬楚國的戰果相比,還是值得的。而且因為齊王無理貪求在先,強迫楚國立下城下之盟,因此楚國並沒有背上“背信棄義”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