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立信背信 方圓成事 第三章 不要輕率許諾
永遠記住:不要輕率許諾。這一點,我們可以從被許諾者和許諾者兩方麵來分析。
從被許諾者的角度來說,凡是別人在某種情況下許諾什麼,一定是在某種特定環境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而做出的某種犧牲。如果對方許諾得太容易了,這時就要考慮一下對方是不是能夠實踐這種許諾,特別在許諾的特定情勢消失之後,對方還肯不肯做出那種犧牲。
魏昭王六年,秦國的趙國一起攻打魏國,說定取得勝利後,把魏國的鄴城分給趙國。
魏王受到秦趙兩國的威脅,心中十分焦急,連忙召集群臣商議對策。相國芒卯說:“大王不要憂慮,臣下有一對策可退敵兵。”
魏王連忙請芒卯說下去。芒卯說:“趙國和秦國本來就有矛盾,這次聯合,無非是為利益。大王可派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出使趙國,對趙王闡明利害關係。再拋給他一點甜頭,要他與我們聯合,共同對付秦國。以後的事,臣下自有辦法。”
魏王說:“好倒是好,先生可願去擔此大任?”
芒卯說:“這事臣下不宜出麵,臣下推薦張倚前往。”
魏王於是同意張倚出使趙國,臨行前,芒卯又對張倚如此這般地交待了一番。
張倚到趙國後對趙王說:“現在大王既然要聯合秦國來攻打我們魏國,鄴城這個地方我們是保不住的了。為了避免軍事爭端,魏王情願把鄴城獻給大王,不知大王可肯接受?”
趙王心中暗喜,嘴上卻問:“魏王的美意敝國領受了,但不知貴國對我們有什麼要求?”
張倚回答說:“其實也說不上什麼要求。魏與趙世代友好,原來出於一國,而魏與秦卻有著世仇。秦國是虎狼之國,秦兵凶狠殘暴。魏王的意思,不外乎希望與大王永結邦交,如果大王看得起敝國,就請與秦國斷絕關係。我們的鄴城正等待著大王前去接收啊!請大王三思。”
趙王為了穩妥起見,又征求了相國的意見,相國說:“與秦國聯合攻魏,興師動眾,最終也不過是得到鄴城,現在不動一兵一卒就可以得到,何樂而不為呢?請大王接受。”趙王於是答應了魏國的條件,立即宣布與秦國絕交,下令關閉關卡,不準秦國人通過。秦趙兩國撕破了臉,秦國放棄了進攻魏國的計劃,反而把矛頭轉向了趙國。
趙王派使節興衝衝地到魏國去接收鄴城,芒卯卻領兵拒使節於邊境之外。
使節說明來意,芒卯說:“我國之所以派張倚出使貴國,目的就是為了保全鄴城,怎麼去把它扶手相讓給你們呢?如果張倚真有這種說法,那是他弄錯了,我可不知道。”
趙國使節垂頭喪氣地回去報告趙王。趙王一聽大驚,才知道上了魏國的當了,正要討伐魏國背信,又聽說秦國正在拉攏魏國一起來進攻趙國,更加惶惶不安,連忙召開緊急會議,反過來自動割讓五個城邑給魏國,以求聯合魏國共同抵抗秦國。
趙國之所以在這次外交鬥爭中偷雞不著蝕把米,主要原因就是因為趙王過於貪婪,而忘記了輕諾者必寡信的道理。
從許諾者的角度來說,有人認為,信用是一種美德,因此對人動輒許諾,或者隻因為當時的氣氛,或是一時衝動,使答應了非自己能力所及的事,結果給自己帶來一層無法解脫的負擔,這種行為相當沒有意義,其結果必然是讓周圍的人對他失去信任,自己也很被動。
三國時的華歆和王朗同鄉,有一次乘一條船避難。
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感到很為難。王朗說:“這條船正好還寬大,為什麼不可以讓他上船呢?”
後來敵兵越追越近,王朗慌了手腳,就想把那個人扔下船。
華歆止住他說:“當初我拿不定主意,就是為了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受了別人的請求,怎麼可以在危急頭頭,把他拋棄呢?”於是仍然像起初一樣將那人帶在船上一同逃走。
旁邊的人因此判斷華歆的人品比王朗更高,追隨他的人也就多起來。
所謂輕諾者必寡信,對於別人的請求和托付,不肯亂許諾,更不空許諾,因為一個講信修義的人,為了保持自己的形象,是不會答應自己辦不到的事情的,答應別人一件事,就一定要做到。這既是一種責任,又是一種負擔,因此如果我們從來不知拒絕別人,總有一天會把自己陷入到騎虎難下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