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立信背信 方圓成事 第二章 凡事因信而成(1 / 1)

第一卷 立信背信 方圓成事 第二章 凡事因信而成

如果以為信用是一種個人的美德,不應含有任何的功利,那就是混淆了生活的方法與目的,是大錯特錯的想法。如果允許絕對一點說的話,縱覽中外曆史,隻有事因信而成的例子,沒有人無信不立那回事。

三國時劉備來投奔曹操,曹操任命劉備為豫州牧。

有謀士對曹操說:“劉備有雄才大略而且很得人心,關羽和張飛兩位大將,都有萬夫不當之勇,而且都甘願為他盡忠效命。依我看劉備胸懷大誌,謀略不可測度。古人說,一日縱敵,數代之患。現在不早點兒除掉他,必為後患。”

曹操點一點頭,又征求郭嘉的意見。

郭嘉說:“這種想法有道理。不過話說回來,明公你現在起兵的目的,是為百姓鏟除殘暴的邪惡勢力,以真誠和信譽來號召天下豪傑幫助你建功立業。劉備有英雄之名,因為走投無路才來投靠你,假如這時殺了他,雖然能夠免除一個後患,但是就要背上妒賢害能的罵名,使普天下英雄灰心,把所有想來投奔你的人才都嚇跑,到那時你用誰去平定天下呢?值此安危之際,你不能不考慮其利弊得失。”

曹操說:“講得好!”

曹操明知劉備胸懷天下,日後與自己必有一爭,仍然聽從勸告,為了獲得天下英雄之心而留用他。在曹操這兒,不拿信用當兒戲,不做失信於天下的事兒,並不是因為他品格如何高尚,其不過是為了達到聚集英雄豪傑為自己服務,有效地號令天下的目的。

因為曹操清楚地意識到,即使欺騙別人一次,所付出的代價都可能是無可挽回的。

齊桓公歸國即位後,任用管仲、鮑叔、隰朋等賢人治理國家加強軍事實力。齊國逐漸強大,開始吞並鄰國。

齊桓公五年,桓公派兵攻打魯國。魯國在位的莊公派大將曹沫迎戰齊國,結果連連失利。莊公害怕了,請求割地求和,桓公同意了,於是雙方會盟於柯地。

齊桓公與魯莊公坐在盟壇上談判,曹沫突然拿著匕首劫持齊桓公。齊桓公的左右一時都愣住了,不敢輕舉妄動。管仲沉住氣問曹沫:“你這是要幹什麼!”

曹沫回答:“齊強魯弱,你們以強淩弱,強占我們魯國土地,太欺負人了!我現在就要求歸還那些土地。”

齊桓公君臣見狀於是答應全部歸還魯國侵地。曹沫於是扔下匕首,走下盟壇,神色不變。

齊桓公暴跳如雷。管仲勸他說:“現在我們是在諸侯麵前答應了別人,如果因為貪圖小利而失信於天下諸侯,我們就會處於被動,孤助無援,不如歸還侵地,以此來取信天下諸侯,樹立我們齊國的信譽。”

齊桓公聽從了管仲的勸告,把戰勝得到的土地都歸還魯國。齊國因此威望大增,各諸侯國也都想歸附齊國。

齊桓公因為遵守信譽,肯於放棄小利,顧全大體,得到各諸侯的信任,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所以說不論是國家、公司還是個人,要想成就事業,除了靠實力之外,還要講求信譽,以信取人,不要顧小利忘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