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盤長:原為回環狀盤旋的一種裝飾,寓意為“回環貫徹,一切通明”。
觀世音菩薩 觀世音生日為農曆二月十九日,出家日為九月十九日,成道日為六月十九日。其顯靈說法的道場在中國浙江省的普陀山。觀世音菩薩因其應化無方,故相狀頗多。觀世音像旁有一童男童女像,女為龍女,男為善才童子。
三十三佛體觀音 三十三佛體觀音是我國民間對觀音從不同信仰而產生的三十三尊不同體態的觀音像:
(1)楊柳觀音。 (2)龍頭觀音;
(3)持經觀音; (4)圓光觀音;
(5)遊戲觀音; (6)白衣觀音;
(7)臥蓮觀音; (8)瀧見觀音;
(9)施樂觀音; (10)魚藍觀音;
(11)德王觀音; (12)水月觀音。
(13)一葉觀音; (14)青頸觀音;
(15)威德觀音。 (16)延命觀音;
(17)眾寶觀音; (18)岩戶觀音;
(19)能淨觀音; (20)阿縟觀音;
(21)阿摩提觀音; (22)葉衣觀音;
(23)琉璃觀音; (24)多羅尊觀音;
(25)蛤蜊觀音; (26)六時觀音;
(27)普照觀音; (28)馬郎婦觀音;
(29)合掌觀音; (30)一如觀音;
(31)不二觀音; (32)持蓮觀音;
(33)灑水觀音。
濟公活佛 濟公出生於南宋紹興十八年左右(公元1148年),浙江天台人,俗姓李,原名李心遠,字湖隱,號方圓叟。濟公於靈隱寺出家,法號“道濟”,嗜好酒肉,舉止癲狂,但精通佛理,深得禪中三味。傳說當年淨慈寺重修,缺少木材,道濟脫下袈裟遙空一扔,把周圍山上的樹木全罩起來,然後卷到江中,最後這些木材都從淨慈寺裏的一口水井中冒出來,寺裏的僧人將木料撈上來,使淨慈寺得以恢複舊觀。濟公的傳奇形象受到廣大民眾的喜愛。
僧侶八戒 佛門中的“五戒”、“八戒”都是大、小乘佛教用來製約在家出家四眾弟子日常行為的基本規範。“五戒”是在家男女信徒終身受持的五種限製性戒規,又稱優婆塞戒。“八戒”是在家男女信徒在關齋期間受持的戒規。在“五戒”之外又增三戒,共為“八戒”:
(1)不殺生;
(2)不偷盜;
(3)不邪淫;
(4)不妄語;
(5)不飲酒;
(6)不眠及不坐高廣大床;
(7)不塗飾香及歌舞觀聽;
(8)不食非時食。
佛教的禮拜步驟 大乘佛教禮拜一般要求禮拜要心身合一,瞑目觀想。佛家認為禮拜時不僅是自己在修行,同時也在為他人修行,因此功德更大。其步驟為:
(1)肅立合掌,腕與心口平,兩足跟相距兩寸,腳尖相距八寸。站好觀想後左掌不動,右掌向上,按於拜墊中央,兩膝隨即跪下;
(2)跪下後,左掌隨即伸下,按在拜墊左前方;
(3)右掌由拜墊中央移到右前方,兩掌相距六寸;
(4)頭垂於兩掌中間拜墊上;
(5)兩掌翻轉,手心向上,以求福慧;
(6)兩手握拳翻轉,頭離拜墊,右手移回拜墊中心;
(7)左掌舉回胸前,右掌將身體撐起,與左掌合並起立; (8)以上共三次畢,合掌彎腰至膝,以左手四指包右手四指,直腰,舉至齊眉,再放掌,禮畢。
佛教的開光儀式 凡寺院新進佛像安位、上漆、貼金,或古佛像重新上漆、貼金都要舉行“開光”儀式,“開光”是佛家的最隆重的儀式之一。開光之前,一定要選擇吉日良辰和結界勝地,並在此處設置伴蓋、幢幡、香花、水果、燈明等佛供。開光時,通常是由方丈拿潔白的毛巾在空中來回拭拂,表示為新裝金的佛像潔容,接著以圓鏡光照佛像,提筆點睛,眾僧尼禮佛,口唱讚歌,同時全山各大寺院撞鍾擂鼓,以示慶賀。
因果報應 在佛學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因果報應”這一理論,它將因果並稱,是用來說明宇宙中的一切關係,並用以支持全部佛教思想體係的基礎。“因”既“因緣”,泛指能產生結果的一切原因,包括事物存在和變化的一切條件。所謂“果”,即“果報”,即從原因而生的一切結果。佛學認為,任何思想和行為都會導致相應的後果,“因”未得“果”之前不會自行消失;沒有業因也不會得到相應的果報,這就是佛教所說的“因果報應”。
六道輪回 佛教中所說的六道,是將一切眾生分為天、人、阿修羅、地獄、餓鬼、畜牲六種,稱為“六道”。輪回在佛教上有自己的特定說法,就是“六道輪回”。佛教在時間上把世界分為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認為一切眾生之輪回都在此三世中往複。佛教認為,修習善業,堅信佛法,嚴守戒律,可以獲得善果,也就是可以轉生為天、人,享受天、人之快樂;反之,如果堅持惡業,詆毀佛法,惡見惡行,則隻能輪回為阿修羅、地獄、畜牲、餓鬼,遭受地獄的苦果。
轉世活佛 活佛是指藏傳佛教僧人中已經修行成佛的人。活佛圓寂後,佛教弟子認為他會通過他人之身而寄胎轉生,複接前身之位,故稱為活佛轉世,這是藏傳佛教中特有的一種轉世製度。
活佛轉世有特定的程序和做法:
(1)預示來生轉世。活佛在圓寂前,往往要留下遺言,預告未來的活佛將會在何處出現,如果沒留下遺言的,則由寺廟的僧人通過占卜、降神等方式來獲得啟示;
(2)尋訪轉世靈童。對所選到的眾多靈童進行各方麵的測驗,最後選取幾個差別不大的靈童作為候選人,通過抓鬮的方式來確定;
(3)進行“金瓶掣簽”。將所選到的靈童名字及出生年月用漢藏滿三種文字寫在象牙簽上,放入瓶中,通過一定的宗教儀式,最後抽簽決定活佛。
文殊菩薩 “文殊師利”菩薩,簡稱文殊菩薩,意譯為“妙德”、“妙吉祥”。文殊專司智慧,表示“大智”,人稱大智文殊菩薩。文殊是四大菩薩之首,是佛祖的左脅侍,與釋迦牟尼及右脅侍普賢合稱“釋迦三尊”。文殊的形象以智慧和能言善辯著稱,他坐騎青獅,代表著智慧威猛;手持寶劍,代表著智慧銳利。因而,現在的眾多信徒相信通過對他的奉拜會給自己的後人帶來學識的提升,特別是眾多準備升學的學子,都要到文殊菩薩麵前跪拜,以圖吉利。
善財與龍女 觀音像旁常有一童男、一童女,即善財與龍女,二者是觀音菩薩的左、右脅侍。佛經記載:善財童子出生時,家中各種珍寶從天而降,出現在他的床前,他有感於上天的恩賜,看破紅塵,發誓修行,在普陀洛迦山得到觀音的教化而修成菩薩;龍女本是“二十諸天”之一裟竭羅龍王的女兒。她自幼智慧通達,八歲的時候,偶聽文殊菩薩在龍宮說法,頓然覺悟,遂至靈鷲山禮拜釋迦牟尼,以龍身成就佛道。
西方極樂世界 佛教認為,通過修行,可以在死後轉生到淨土———佛所居住的地方。佛有無數,因此淨土也有無數。其中阿彌陀佛居住的地方稱為“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簡稱“彌陀淨土”,也稱“西方極樂世界”。傳說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根據《無量壽經》的說法,西方極樂世界無上莊嚴,其地麵全部用金、銀、琥珀、瑪瑙等寶物鋪成,氣候宜人,沒有季節的交替。眾生所穿的衣服也是應念而生。《大阿彌陀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等對西方極樂世界有大量的介紹和宣揚。
《法華經》 《法華經》全稱《妙華蓮花經》,是大乘佛教的一部重要經典。在漢文佛典中有三個譯本:《正法華經》、《妙法蓮華經》、《添品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共二十八品,八萬餘字,包含了淨土思想與密教陀羅尼咒的內容,可謂是大乘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在中國佛教史上受到了普遍的重視,曾被稱之為“經中之王”。信徒們都認為讀誦、奉持、抄寫此經皆有極大的功德。因此,中國古代對《法華經》的研究經著有許多,其中著名的有《法華經疏》、《法華經義記》、《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法華玄讚》、《法華經會義》等。
傳戒儀式之一 佛界的傳戒儀式分三壇傳戒,在各個朝代的規製也不盡一致,其中明代根據古規撰寫的《傳戒正範》為近代傳戒典則。三壇傳戒即初壇傳沙彌戒,二壇傳比丘戒,三壇傳菩薩戒;戒期三壇連傳,依次而行。三壇正式傳戒之前,預先行請戒懺悔儀式。初壇懺悔儀式分為六項;二壇懺悔儀式分為五項;三壇懺悔儀式分為四項;初壇傳沙彌戒儀式分為十項;二壇傳比丘戒儀式分為十五項;三壇傳菩薩戒儀式分為十二項。
傳戒儀式之二———初壇懺悔儀式 初壇懺悔儀式分六項:
(1)淨堂集眾,即乞戒者先集僧結果,預請和尚允示日期,便引禮集眾於淨堂;
(2)通啟二師,即分別迎請羯摩師和教授師至法堂,提出申請,得到允許;
(3)請戒開導,即迎和尚至法堂開示;
(4)驗衣缽,即和尚命教授查驗新戒三衣一缽;
(5)露罪懺悔,即查驗是否犯有五逆、七逆、十罪、四根本等,並令懺悔;
(6)呈罪稱堂,向各堂、羯磨師、和尚呈報罪冊,乞求救撥,和尚與諸兩序大德共議可否準予受戒。
傳戒儀式之三———二壇懺悔儀式 二壇懺悔儀式分為五項:
(1)習儀,即預先編次演習儀禮三日,由教授師引導;
(2)請戒開導,請和尚開導並請求受戒;
(3)通白二師,請羯磨師,教授師開示;
(4)教衣缽,教授衣缽名相事儀;
(5)審戒懺悔,審問十三重難及十六輕遮等,並令懺悔。
傳戒儀式之四———三壇懺悔儀式 三壇懺悔儀式分為四項:
(1)通啟二師;
(2)請戒開始;
(3)審戒遮,根據受戒者以前的受戒情況,審問相應戒障並令其懺悔;
(4)開示苦行,由和尚開示大乘所行種種苦行。
傳戒儀式之五———初壇傳沙彌戒儀式 初壇傳沙彌戒儀式分為十項:
(1)明請師,說明請師法;
(2)正請師,三請和尚二師為沙彌十戒和尚;
(3)開導,傳戒和尚開導受十戒意義;
(4)請聖;
(5)懺悔,和尚引導新戒三伸求悔;
(6)問難,即由羯磨師問新戒遮難,答言無;
(7)歸作,由羯磨師引導發願,盡形壽能持否,答言能持;
(8)結歸,更加三結,稱三番羯摩;
(9)說戒相,傳戒和尚三宣沙彌、沙彌尼、十戒相,一一問盡形壽能持否,答言能持;
(10)聽教囑,傳戒和尚開示五德十數,並問能依教奉行否,答依教奉行。
傳戒儀式之六———二壇傳比丘戒儀式 二壇傳比丘戒儀式分為十五項:
(1)請十師,至時集於法堂三請十律師;
(2)正請法師。
(3)壇主說法;
(4)受戒者出壇;
(5)教授師下壇問難。